文I不可史意
编辑I不可史意
或许有人会说,常州把苏超和新能源绑在一起,是不是 “为了流量硬凑 CP”?苏超是体育赛事,新能源是工业产业,两者调性差得远,就算靠球赛赚了眼球,真能帮新能源产业拉来投资、打开市场吗?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 “硬凑” 其实是常州的精准布局,不是没意义的联动。8月16日常州队苏超赢球时,20多个客商专门来观赛,背后是超80亿元的新能源项目。
9月13日苏超主场赛当天,国际新能源博览会同步开,还签了33各总投资337亿元的项目,涉及电池材料、氢能这些核心领域。
这说明苏超不是单纯的 “热闹”,而是成了招商引资的 “活名片”。客商来看球,能直观感受到常州的城市活力,再对接新能源产业资源,比坐在会议室里听介绍更有感染力。
而且赛场外还有新能源汽车展示、零碳技术体验,比如观众能试乘本地产的新能源汽车,这种 “让产业走进生活” 的方式,也让 “常州新能源” 的标签更易被大众接受,流量真的转化成了产业实实在在的机会。
还有人可能会质疑,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高、规模大,2024 年突破 8500 亿元,动力电池完整度 97%,但会不会是 “大而不强”?
比如全球每 10 辆新能源汽车有 1 辆用常州产电池,可核心的高端材料、车规级芯片这些,是不是还得靠进口?万一上游供应链出问题,产业链不就断了?
这种担忧点出了 “规模” 和 “核心能力” 的差距,但从原文信息看,常州也在补技术短板。比如宁德时代在常州连投7期项目,不只是做电池组装,还建了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体系,能应对欧盟电池法这类绿色壁垒,这背后需要技术研发支撑。
此外常州还出台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方案,规划建双碳・ESG 创新园,瞄准绿色智慧能源、低碳智造,这些都需要技术突破。
而且9月13日签约的33个项目里,有8个是科创类项目,就是在培育本土技术力量。虽然高端芯片这些核心技术突破需要时间,但常州不是只拼产能,而是在 “规模基础上练内功”,“大而强” 的底子正在打牢,不是虚有其表的 “规模型” 产业。
也有人会说,常州之前有过 “苏锡无常” 的低谷,现在靠新能源翻身,可全国都在抢新能源赛道,深圳、上海、合肥这些城市实力更强,常州会不会又像过去那样,一阵风光后就被甩下来?
从历史经验看,这种担心能理解,但现在的常州和上世纪 90 年代不一样了。产业定位更聚焦,过去搞 “九条龙” 工业体系,精力分散;现在只抓新能源 “一条赛道”,还建成了 “发储送用网” 全产业链闭环,这种 “专精特新” 的优势比全面开花更抗风险。
发展的节奏也更稳,2023 年成万亿城市,人均 GDP 超 20 万元,靠的是新能源产业持续增长(今年 1-7 月产值 5077 亿元,增长 4.3%),不是短期炒作;而且还提前布局 “瓦特经济 + 比特经济”,发展人工智能、新型储能这些未来产业,不像过去转型慢半拍。
虽然竞争激烈,但常州已经有了产业链、技术、生态的基础,只要保持这种专注,很难再陷入之前的困境。
这些探讨其实都围绕 “常州新能源的发展是否可持续”。表面看,跨界联动、技术短板、竞争压力是问题,但深入分析会发现,流量能转化为产业机会,技术在逐步突破,产业优势也很扎实。
常州的翻身不是偶然,是精准定位、持续投入的结果。未来只要继续抓牢产业链优势,做好 “赛事 + 产业” 的创新联动,再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就能在新能源下半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真正从 “工业老城” 变成 “国际新能源高地”。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