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硅谷,科技圈聊得最火的不是新出的AI大模型,而是“996”。
原本大家印象里的“加州休闲”,现在全被早9晚9、一周6天的工时给冲没了。
最直观的证据不是谁喊得最响,是金融科技公司Ramp扒出来的消费数据,他们家经济学家阿拉·卡拉齐安发现,旧金山员工周六从中午就开始点Sweetgreen、Chipotle的午餐,消费居然能一直延续到午夜。
这事儿放纽约、迈阿密这些科技中心根本没有,就旧金山独一份。
打开X或者领英,硅谷科技人的帖子里全是996的内容。
有的公司更直接,职位描述里明晃晃写着“每周工作超70小时”,面试官还会特意问候选人能不能接受这节奏。
就连以前火人节(BurningMan)必打卡的初创公司创始人,今年都没空去,黑客工作室里天天挤满了赶项目的人。
本来想觉得这可能是社交媒体炒出来的热度,直到看到Ramp那组数据才明白,这股忙碌潮是真的。
最有意思的是初创公司创始人达克什·古普塔的话,他上个月跟《标准报》说,旧金山年轻科技人现在流行“不喝酒、不吸毒、996、举重、长跑、早婚、记录睡眠、吃牛排和鸡蛋”。
这话一出来,评论直接分成两派:有人夸这是自律,说想在AI热潮里出头就得这么拼;也有人骂这是卷到没人性,把生活全搭给工作了。
我倒觉得,这两种声音其实都戳中了硅谷的现实,要么跟上节奏,要么被淘汰,没太多中间选项。
可能有人会问,硅谷为啥一直这么卷?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苗头了。
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家玛格丽特·奥马拉写过一本《密码:硅谷与美国的重塑》,她就说996不是新东西,是科技行业老做法的“升级版”。
那时候仙童半导体这些公司为了抢半导体技术的先机,员工每周干60小时都是常事,“硅谷工作狂”的底子就是那时候打下的。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家卡罗琳·陈也有个观点,她说科技人对工作有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这是硅谷的文化DNA。
再加上行业里盛行的“英雄男性文化”,总觉得“一直工作”才是对的。
把工作当“信仰”这事,偶尔拼一下还行,天天这样,身体和家庭怕是都扛不住。
就像有些公司评“明星员工”,全看谁项目攻坚时熬的夜最多,这不就是把“加班”当优点夸吗?
现在硅谷这么疯推996,除了老传统,还有两个更现实的原因。
一是AI领域的投资太诱人了,Crunchbase今年二季度的数据显示,硅谷AI领域投了87亿美元,比去年多了不少。
要是能早一步踩中好项目,赚的钱可能是普通人一辈子都挣不到的。
这种诱惑摆在面前,不少人愿意赌上时间拼一把。
二是这几年科技行业裁员太厉害,Meta、谷歌前两年加起来裁了3万多人,大家心里都没底。
以前科技公司福利好,就算不加班也不怕丢工作,现在不一样了,行业稳定下来了,但安全感没了。
有人在Glassdoor上吐槽,“加班成了保住工作的隐形要求”,你不做,有的是人做。
如此看来,很多人接受996,其实是怕被淘汰的无奈选择。
可这股风也有坏处,奥马拉就提到,忙碌文化会把那些有照顾责任的人拦在门外。
比如今年有份硅谷多元化报告说,有孩子的女性科技从业者比去年少了3%,不少人说“996没法兼顾带孩子”。
毫无疑问,这样下去行业会越来越“同质化”,全是能连轴转的人,那些有不同想法、需要平衡生活的人进不来,长期看对行业创新没好处。
硅谷的996,说穿了就是热情和焦虑掺在一起的结果:一边是想抓住AI机遇的兴奋,一边是怕被行业淘汰的不安。
但热闹背后,好像没人问一句“这真的可持续吗”?工作本来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现在倒好,不少人把生活全变成了工作。
未来硅谷能不能找到平衡点,不仅看他们自己怎么调整,也会影响其他地方的科技行业。
毕竟,没人想天天加班,但也没人想错过机会,怎么找到中间路,才是最该琢磨的事。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