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路一:AI Native应用—— “用AI重构一遍”
- 他们可能这么聊:“...现在不是做个‘有AI功能’的App就完了,要彻底AI Native。想象一下,一个完全由AI驱动、交互逻辑都颠覆掉的产品。比如,一个‘数字替身’助手,它不仅能帮我回邮件,还能基于我的思维习惯和日程,主动去预约会议、谈判、甚至跟另一个AI讨价还价...”
- 价值千万的核心:
- 范式革命(Paradigm Shift):不再把AI当工具,而是当作产品的“大脑”和“员工”。思考的不是“我能用AI做什么”,而是“如果没有人类,AI如何独立完成这个服务?”
- 细分场景的深度挖掘:抛弃大而全的模型,针对一个极细分的垂直领域(如:法律合同智能审查、个性化营养师、AI心理咨询陪伴),用大量行业数据训练小模型,做到极致。
- “模型即服务”(MaaS)的商业模式:最终提供的不是软件,而是一个持续学习、进化、并按调用次数或效果收费的智能体。
思路二:品牌出海—— “Copy From China to The World”
- 他们可能这么聊:“...国内这套打法太熟了,卷不动了。但东南亚、中东、甚至拉美,简直就是五年前的中国。我们把成熟的供应链、高效的直播带货模式、恐怖的迭代速度整套搬过去。比如,做个‘中东版珀莱雅’,或者把义乌小商品通过 TikTok Shop 打爆...”
- 价值千万的核心:
- 降维打击:将中国已经验证成功的、极度内卷的商业模式和供应链优势,复制到互联网和电商仍在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
- 本土化运营(Glocalization):不是简单翻译,是深度本土化。理解当地的宗教、文化、审美和支付习惯,用本地网红、本地团队进行运营。
- 全链路整合:从中国的供应链(如1688、义乌)直接到海外C端(通过TikTok、Temu、SHEIN、亚马逊),打造“快、准、狠”的柔性供应链体系,快速试错,爆款通吃。

思路三:IP+新消费—— “把流量变成留量”
- 他们可能这么聊:“...现在纯卖货没戏了,得卖‘精神归属’。你看,一个潮玩IP,背后是‘情感消费’;一个户外品牌,卖的是‘生活方式’。我们要做的是,用一个强内容IP吸引人,用一个高复购的消费品赚钱。比如,做一个关于‘单身女性自我成长’的播客,同时卖高品质的预制餐、葡萄酒和香薰...”
- 价值千万的核心:
- 价值观先行:先打造一个有明确价值观和吸引力的内容品牌(IP),聚集起一群有高度认同感和粘性的用户社群。货只是这个社群的“入场券”和“身份标识”。
- DTC(Direct To Consumer)模式:绕过传统渠道,通过私域(微信群、小程序、App)直接触达用户,利润空间更大,用户数据更精准,反馈迭代更快。
- “内容-社群-商品”飞轮:用高质量内容吸引流量,用社群沉淀流量并验证需求,再推出精准商品满足需求。商品赚来的利润反哺内容创作,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商业飞轮。

在上海咖啡馆,你真正买到的是什么?
事实上,你听到的或许不是具体的项目,而是一种认知和氛围:
- 信息差(Information Gap):在一线城市的中心,你总能最早感受到资本的风向和科技的脉动。这种前沿信息的敏感度,本身就能转化成商业决策上的巨大优势。
- 认知框架(Cognitive Framework):高手谈论的不是“做什么”,而是“怎么看”。他们用一套全新的框架(如AI Native、降维打击、DTC)去解构旧行业,从而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 圈层网络(Network):能坐在那里聊这些的人,本身可能就是创业者、投资人、高级经理人。他们的只言片语背后,是一个强大的资源网络。一句话,可能就链接着一个团队、一笔投资、一个渠道。
所以,下次在静安的咖啡馆,不妨带上电脑,假装工作,实则“窃听”。你买的不只是一杯咖啡,是一张通往未来趋势的、价值千万的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