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面对美国的压力,印度秒怂了,中国却更强硬了。莫迪政府为了保住865亿美元的对美出口大单,匆忙踩下了俄油采购的急刹车。
中国趁着印度退场的空档,以折扣价格连拿15船俄罗斯原油,总量直逼千万桶规模。
为什么同样的压力下,两个大国的选择天差地别?中方拿下千万桶俄油的选择有多精明?
作者-常
这场能源大戏,要从8月1日说起。四艘装载俄罗斯原油的油轮停在印度洋上,总价值超过3亿美元的货物,突然没了买家。
印度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就在一个月前,印度还是俄油的第二大买家,每天进口量一度突破200万桶,占到印度石油进口总量的近四成。
但美国的一记重拳,直接把印度打懵了。
特朗普政府先是威胁要加征25%的二级关税,后来干脆把数字翻倍到50%。这对印度来说,简直是要命的节奏。
要知道,美国可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市场。2024至2025财年,印度对美出口额达到865亿美元,占总出口的近20%。这么大一块肥肉,莫迪政府哪敢轻易丢掉?
于是,印度三大国有炼油厂——印度石油公司、巴拉特石油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几乎是同时按下了暂停键。
一位炼油厂负责人无奈地表示,现有的俄油订单最晚供应到9月份,之后就得另想办法了。
中国企业的反应速度,堪称教科书级别。就在印度犹豫不决的时候,8月份,中国企业火速敲定15批次俄油订单,每批装载70万到100万桶不等。
这些原油大多是原本供应印度的乌拉尔和瓦兰杰品种。虽然质量不如中国常用的ESPO原油,但中国企业和俄方谈判后,每桶价格下调了整整1美元。
别小看这1美元的差价。按千万桶计算,就能省下1000万美元。而且这只是开始,如果印度继续减少采购,中国在谈判中的议价权还会更大。
更关键的是,中国通过这次"抄底",不仅拿到了实惠,还在国际能源博弈中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
同样的压力,不同的应对。差距究竟在哪?
先说印度的难处。莫迪政府面临的,一边是865亿美元的对美出口大单,另一边是每年能节省数十亿美元的俄油折扣。
印度的纺织品、电子产品、软件服务,很大一部分都销往美国市场。如果关税真的涨到50%,这些企业的利润空间会被压缩得所剩无几。
更要命的是,印度还指望着美国的技术转移和投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印度选择"先保大头",也算是一种理性计算。
但问题是,这种选择暴露了印度在战略自主性方面的不足。面对外部压力时,印度更多考虑的是短期利益的得失,而不是长期的战略布局。
中国的逻辑就不一样了。
从表面看,中国也面临着美国的压力。但中国的应对策略更加灵活,也更加长远。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虽然也曾警告过中国,但措辞明显比对印度温和得多。
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分量不一样。美国清楚,如果对中国动真格的,可能会推高全球油价,最终伤到美国自己。
中国在这件事上的表现,既有商业上的精明算盘,又有战略上的长远考虑。通过增加俄油采购,中国不仅降低了对中东原油的依赖度,还巩固了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关系。
2025年第一季度,经管道输华原油同比暴增43%,日均达到75万桶。这种增长速度,在国际能源贸易中并不多见。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还通过人民币结算规避了美元主导的制裁风险。截至7月底,超过60%的俄油交易实现了人民币结算。这不仅降低了汇率风险,还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过去很长时间里,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更多扮演的是"价格接受者"的角色。国际油价涨跌,中国企业只能被动应对,议价空间有限。
但这次不一样了。当印度因为外部压力退出市场时,中国成了俄罗斯最重要的救市买家。这种转变,让中国在能源谈判中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权。
从具体数字看,中国这次拿到的优惠确实不小。乌拉尔原油在西方港口的价格约为每桶65美元,中国企业拿到了每桶1美元的折扣。
别看数字不大,但考虑到交易规模,节省的成本相当可观。
更重要的是,这为中国企业开了个好头。如果印度继续减少采购,俄方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很可能会进一步让步。
有消息称,俄方已经在考虑将长期合同的折扣幅度提高到每桶2.7美元。
从8月开始,部分中国炼油厂已经减少了沙特原油的采购计划,转而增加俄油的进口比例。
沙特方面显然感受到了压力。为了保住中国市场,沙特阿美公司开始考虑提供更优惠的价格,甚至延长付款期限。这种竞争,对中国来说当然是好事。
但中国并没有因此忘记能源多元化的重要性。毕竟,过度依赖单一来源的教训,欧洲已经给全世界上了一课。中国增加俄油采购的同时,依然保持着与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的能源合作。
有的国家在压力面前选择妥协,有的国家却能在困境中找到机遇。
印度的选择,可以理解,但也暴露了问题。过分依赖单一市场,缺乏足够的战略缓冲,在关键时刻就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这不是印度一个国家的问题,很多中等强国都面临类似的困境。
中国的应对,则展现了另一种可能性。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既要有商业理性,又要有战略定力。
说到底,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这个"利益",不应该仅仅理解为短期的经济得失,更应该包括长期的战略布局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从俄罗斯的角度看,中国的表现也让莫斯科更加清楚:谁是关键时刻真正可以依靠的伙伴。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对于双方的长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全球能源市场而言,这次事件也释放了一个信号:市场力量正在重新分配,话语权不再完全掌握在传统的西方国家手中。
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能源消费大国,正在获得更多的定价权和选择权。
这种变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能源领域本身。它预示着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加平衡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
在这个新秩序中,真正的大国智慧不是通过施压和威胁来获得短期利益,而是通过合作和共赢来实现长期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这次的表现,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样本。
从这个角度看,真正的大国智慧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能够在复杂局面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
未来的国际能源格局,注定属于那些既有实力又有定力的国家。而中国,显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