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舌诊与脾胃病辨证中,舌象是反映肠道功能状态的 “晴雨表”。
生活里不少结肠炎患者常出现舌苔白腻、舌边带齿痕,还伴随腹痛腹胀、大便稀溏或黏滞不爽、食欲不振等症状,多数人会直接判断为单纯脾虚,于是只用健脾丸、参苓白术散等调理,却发现症状反复不愈,还添了新问题;
其实这种舌象与结肠炎症状,看似是脾虚失运、湿邪困肠,实则核心病机是气血两虚引发的肠失濡养,根源在于气血不足而非单纯脾虚。
若只针对脾虚调理,用健脾药单纯增强运化,不仅解不了气血两虚的根本,还会加重失衡。湿邪停滞是 “结果”,气血不足才是 “根源”,不补气血只祛湿,湿邪易反复生成,还可能耗伤本就不足的正气。

想要改善气血两虚型结肠炎,关键要抓 “补气血、调肠腑”:
一、补气血,充肠腑动力之源
气血两虚多因饮食失调(如长期节食、偏食)、慢性耗损(如结肠炎长期腹泻耗气伤血)、情志不畅(如忧思伤脾、气血生化受阻),可通过两种方式补充:
饮食调理:多吃健脾养血的食材,如红枣、桂圆、山药、莲子、当归、黄芪炖鸡汤(每周 1-2 次),避免生冷、油腻食物损伤脾胃气血;
穴位保健:按揉足三里(健脾益气)、血海(补血活血)、三阴交(调和气血),每个穴位每次按揉 3-5 分钟,每天 1-2 次,促进气血生成与运行,为肠腑提供动力。

二、调肠腑,复肠道传导功能
推荐药性平和的当归建中汤加减方,适配气血两虚型结肠炎:当归(补血活血、濡养肠壁,改善肠腑失养)、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缓解肠道痉挛腹痛)、桂枝(温通阳气、助气血运行,改善肠道虚寒);
炙黄芪 (补气升阳、增强肠腑动力,改善坠胀无力)、白术(健脾祛湿、固肠止泻,兼顾脾虚之本)、炙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保护肠黏膜)。

湿热型结肠炎患者(表现为大便黏滞臭秽、肛门灼热、舌苔黄腻)禁用,方中桂枝、黄芪偏温,易加重湿热;
阴虚火旺者(表现为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盗汗)慎用,需减少桂枝用量或加麦冬、玉竹滋阴;
急性结肠炎伴剧烈腹痛、便血者,或有严重肠息肉、肠溃疡者,需先就医明确病情,在医师指导下调整方剂;
服药期间需规律饮食、避免劳累,保持情绪舒畅,减少气血耗损与肠道刺激。

最后提醒,舌诊与症状结合是辨证的基础,结肠炎患者体质存在差异(如气血两虚兼寒者畏寒、兼湿者大便黏滞),调理需结合具体情况。中医治疗结肠炎的核心是 “辨证施治”,抓准气血两虚的根源,才能让肠道功能真正恢复正常,症状不再反复。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