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报道,最近高层明确表示:“我们今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建立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打下的江山、攒下的家底之上的。”
这不是随口一说,而是一种立场的重申,也是一种态度的转变,它提醒人们重新审视:我们今天走到这一步,到底靠的是什么?

不少人听了这句话都愣了一下,有人觉得太突然了,有人觉得信息量实在是太大。

其实,这不只是一次普通的“历史回顾”,而是一种有意识的提醒:让人们重新看清历史的真实样貌,而不是被网络上的偏见和情绪带着走。
要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分量,就得回到那个最初的起点——“一口井”的故事。
1933年,在江西瑞金沙洲坝,当地人连干净的水都喝不上,只能喝又脏又浑的塘水,那时候的中国,也差不多就是这样的状况:贫穷、落后,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没法解决。

毛泽东没有空谈理论,也没开大会喊口号,而是直接带人去挖井,他用最实际的办法,解决了一个村子、一个时代的困境。
这口井,后来成了象征——象征一个国家从贫穷走向自立的起点,它的意义,早已超出“喝水”这件小事。
后来的一五计划、“两弹一星”、红旗渠、成渝铁路,都是那口井的延续,那一代人明明什么都缺,却偏偏能在最艰苦的环境下,硬是干出影响百年的事业。

所以,当今天的人说“那时候太穷”,其实应该想一想:他们的贫穷,是因为把有限的资源都压在了“国家命脉”上。
那是一代人替我们把井挖深了,没有那份深度,也就没有今天我们能“富起来”“强起来”的底气,历史的井,从这里开始冒出了第一股泉水,但要让这水流得久,还得看“井水”的源头在哪里。
这口“历史之井”,不光靠挖得深,更靠里面有水,那股“水”,其实不是钱,也不是技术,而是一种精神力量和做事方法。

当年挖井的时候,最大的麻烦不是土太硬,而是人心,一些村民迷信,说挖井会惊动“旱龙”,会坏风水。
毛泽东没有下命令骂人,也没强迫谁去干,而是笑着说:“要是龙王怪罪,就算我的账。”说完,他就第一个拿起工具下去干。
这一幕,比千言万语都更有力量。因为人们看见了他是真的跟大家站在一起,这就是“群众路线”的活教材,他不是高高在上指挥别人,而是跟群众同吃、同干、同承担。

毛泽东的很多习惯,也体现了这种作风,他会和战士一起去修可能随时塌掉的桥,会帮房东大娘在屋顶开个天窗让阳光进来,也会在粮食紧张时带头减饭,不拿任何特权。
他说“脱离群众,我们的事业就会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不是口号,是他每天在践行的准则。
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自力更生的精神、敢于挑战命运的勇气,汇成了那股让井水永不枯竭的力量。

它让中国从“一穷二白”的起点走出来,也让人们相信:只要方向对、信念真,就能挖出甘泉。
今天我们讲这段故事,不是要美化苦日子,而是要搞清楚——是什么样的精神,让一个国家在最困难的时刻,还能往上走、不认输。
这种精神,才是那口井的“水源”,也是今天我们最该守护的东西,当这股水流到了现代,我们该怎么做?答案很清楚——继续守护好井,也要学会再挖新的井。

如今,我们这一代人,已经站在井沿上,喝着前人留下的甘泉,享受着他们的成果——高速铁路、航天工程、繁荣城市,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我们不能只是“饮水者”,也要当“护井人”和“新挖井人”,“护井”,是因为现在的舆论场太嘈杂。
网络上各种声音都有,有的年轻人没经历过那个时代,对那段历史了解不多,看到的只是片段。
有人打着“反思”的旗号,却在偷偷否定那一代人的贡献;有人只挑错误,却不看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下拼命去干。

历史不是可以随便揉捏的塑料泥人,更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要守住那份真实,守住一个民族的底色。
但守护不代表守旧。要成为“新挖井人”,就得接过那份精神,用到今天的新挑战里去。
比如攻克芯片技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这些都是我们时代的“新井”。它们需要的,不是照搬过去的模式,而是那种肯干、敢拼、不服输的劲头。

历史告诉我们,一代人挖一口井,井连井,汇成河,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瑞金的红井、再到今天的高铁与航天,都是同一条精神血脉的延伸。
懂得这口井的深意,也就懂得了“中国为什么能”,井水还在流,河流正在汇,我们要做的,是守住这份清泉,也要继续往前挖。
下一口井,会在新时代的土地上,流出新的泉水,滋养新的中国。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