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名将一生只打一仗,换中国三百年无人敢犯,一句名言流传至今

说到西汉的历史,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或者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但今天要讲的这位,名字可能没那么响亮,却干了一件大事,硬生生用一场仗换来了中国边疆三百年的太平。他就是陈汤,一个出身寒门的将领,一辈子只打了一仗,却打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陈汤,字子公,西汉山阳郡瑕丘县人,也就是现在山东兖州一带。他家境贫寒,父母是普通农民,家里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更别提什么背景靠山了。那时候,西汉选官主要靠“举孝廉”,地方官推荐有德有才的人进朝廷。可陈汤这种穷小子,压根没机会被看上,地方官眼里,他就是个不起眼的书呆子。

不过,陈汤不是那种认命的人。他从小就聪明好学,特别喜欢读兵书,研究打仗的门道。乡里人虽然穷,但有些人家有几卷竹简,他借来读,硬是靠自学攒了一肚子学问。他知道,留在老家没出路,于是下定决心去长安闯荡。那是西汉的政治中心,机会多,但也意味着竞争狠。

到长安后,陈汤没钱没势,只能从最底层干起。他先是靠给人抄写文书糊口,后来混了个小官职——太官献食丞。这活儿听着挺高大上,其实就是管御膳房采买的小吏,每天忙着核对粮食蔬菜,累得要死,地位却低得不行。但陈汤不挑活,干得认真,慢慢攒了点人脉。

后来,他运气不错,认识了富平侯张勃。张勃是个有眼光的贵族,看出陈汤有才,公元前47年汉元帝征召人才时,张勃把他推荐了上去。陈汤本来以为这下要翻身了,结果天有不测风云,家里传来父亲去世的消息。按照汉朝规矩,父母死了得回家守丧三年,可他要是走了,推荐的机会就泡汤了。陈汤一咬牙,决定瞒着不说,继续留在长安等着升迁。

这事儿瞒不住,很快被司隶校尉捅到朝廷。汉朝讲究以孝治天下,陈汤这行为被扣上“不孝”的帽子,皇帝大怒,直接把他下狱,张勃也跟着挨罚。陈汤蹲了一阵子大牢,出狱后一无所有,但他没放弃,靠朋友帮忙又混了个郎官的职位。郎官是皇帝身边的杂务官,虽然不起眼,但离权力中心近,他一直盯着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当时匈奴内乱,郅支单于跑到西域搞乱,威胁汉朝边境。朝廷派使者去议和,没人敢去,陈汤主动请缨。公元前36年,他被任命为西域副校尉,跟正使甘延寿一起去了西域。这趟差事,既危险又关键,直接把他推上了历史舞台。

陈汤到西域后,面对的是个烂摊子。郅支单于带着匈奴残部西迁到康居,也就是现在哈萨克斯坦一带,仗着骑兵厉害,四处欺负小国,还杀了汉朝使者谷吉,扣押了好几个使团,嚣张得不行。西域各国被他压得喘不过气,但又不敢反抗。

陈汤跟甘延寿商量,觉得光靠谈判没用,这家伙太嚣张,必须打。他提议联合西域各国,集合兵力,直接干掉郅支单于。甘延寿有点犹豫,觉得擅自开战得请示朝廷,陈汤却觉得战机不等人。趁甘延寿生病,他假传圣旨,调集了汉军屯田兵加上乌孙、大宛等国的部队,总共四万人,组成了联军。甘延寿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跟上,还写了奏折向朝廷请罪。

公元前36年秋天,联军出发,分成六路,三路从南道过葱岭,三路从北道经乌孙,直奔郅支单于的老巢——郅支城。路上条件恶劣,风沙大,补给少,但陈汤咬牙坚持。到了康居境内,他们先遇到一波骑兵偷袭,损失了一些人马,但陈汤迅速调整战术,用弓弩手反击,把敌人打退了。

联军推进到郅支城附近,先扎营侦查,抓了几个当地贵族问情报。城外有木制外墙,汉军用火箭烧了外围,然后围城开打。郅支单于派骑兵突袭,没讨到便宜,反而折了不少人。围城打了几天,汉军没攻进去,但敌人士气开始动摇。

关键时刻,康居派了一万骑兵来救场。陈汤不慌,用鱼鳞阵迎敌,弓弩加长矛把援军打得全军覆没。城里一看援兵没了,心态崩了。陈汤趁机猛攻,用撞车砸开城门,杀进去把郅支单于活捉了。他当场扔下那句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然后下令砍了郅支的头。

这场仗打得干脆利落,汉军杀了1518个匈奴兵,俘虏145人,还有一千多人投降。郅支单于的脑袋被送到长安,朝廷上下都震了。陈汤用四万人,打赢了一场硬仗,直接把匈奴在西域的势力连根拔起。

这场仗的影响有多大?简单来说,西域从此消停了三百年。匈奴郅支单于一死,匈奴分裂加剧,西域的威胁没了。那些小国一看汉朝这么猛,纷纷归附,汉朝的威信在西域站稳了脚跟。这仗不光是军事胜利,还让丝绸之路畅通无阻,汉朝的商贸和文化往西传得更远。

更厉害的是,陈汤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成了汉朝对外的硬核宣言。这句话不是随便喊喊的,是用血和命拼出来的,直接告诉所有人:别惹汉朝,惹了跑再远也没用。后来,这句话不光是汉朝的口号,还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流传到今天还让人热血沸腾。

从战略上看,陈汤这仗打得太值了。他没靠朝廷大部队,就用屯田兵和盟军,硬是把匈奴的西线势力清零。这不仅省了朝廷的钱粮,还给后来的西域都护府铺了路。可以说,他这一仗,直接影响了西汉后几代人对西域的政策。

当然,这仗也有争议。陈汤假传圣旨,按汉朝律法是大罪,等于拿命赌了一把。他赢了,朝廷没法罚他太重;要是输了,那就是叛国罪,脑袋早没了。这种冒险精神,后人评价不一,有人夸他胆大心细,有人说他太莽撞。

仗打赢了,陈汤回长安封了关内侯,得了三百户食邑和一百斤黄金,升为射声校尉,风光一时。汉元帝亲自接见他,朝野都传他的事迹。可好景不长,麻烦很快就来了。

战后清点战利品时,陈汤私吞了些康居的财宝,被人举报。加上他假传圣旨的事,朝里反对他的人不少。汉元帝死后,汉成帝上台,外戚和权臣当道,丞相匡衡抓着这事儿弹劾他。陈汤辩解不过,官职被免,爵位也没了,成了平头老百姓。

更倒霉的是,他还吹牛说抓了康居王子,结果被查出来是假的,又被扔进监狱。出狱后,他靠大将军王凤帮忙,混了个幕僚的活儿,勉强回了政坛。可没多久,他因为支持汉成帝修陵墓的烂主意,再次被贬,流放到敦煌和安定。

晚年的陈汤过得很惨,身体垮了,靠粗粮活着。后来有人替他求情,汉成帝念他旧功,让他回长安。不久后,他因病去世,死时没人知道多大年纪。死后几年,王莽篡汉,为了拉拢人心,追封他为破胡壮侯,他儿子也得了爵位。

《汉书》里,班固说他才华横溢,但性格太野,仕途坎坷。确实,陈汤不是完人,他贪过功,犯过错,但他那场仗的功劳,谁也抹不掉。

陈汤的故事,说白了就是一个普通人靠自己拼出来的传奇。他没背景,没靠山,全凭脑子和胆子,从穷小子混到西域英雄。那场仗,他赌上一切,打赢了,给国家换来三百年安稳。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更是硬气得让人服气。

但他也有污点,贪财、撒谎、冒险过头,这些都让他晚年过得不好。后人看他,有人觉得他是民族英雄,有人觉得他运气好罢了。你咋看?要我说,陈汤就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功大于过。他的故事告诉咱们,英雄不一定完美,但关键时刻站出来,才是真的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西汉   单于   延寿   西域   汉军   长安   汉朝   匈奴   朝廷   骑兵   名将   中国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