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他是东北少帅,手握重兵,风光无限;也是“西安事变”的主角,因推动抗日统一战线而名垂青史,却也因此被囚禁半个多世纪。
晚年重获自由后,他在回顾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时,曾经坦然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一辈子,最不后悔的就是“西安捉蒋”,最后悔的就是杀了杨宇霆。这俩事儿,一个关乎国家大义,一个涉及个人恩怨。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真是乱成了一锅粥。国内国共内战打得不可开交,外面日本侵略者虎视眈眈,东北早就丢了,华北也岌岌可危。
那时候的蒋介石,脑子里只有“攘外必先安内”,一门心思剿共,对日本的威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张学良呢,作为东北军的头儿,东北沦陷的痛他是亲身经历过的,眼看着日本鬼子步步紧逼,他心里急啊。
他不止一次劝蒋介石,别打了,咱们得联手抗日,可蒋介石压根不听。这让张学良憋了一肚子火,觉得再这么下去,国家就真完了。
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负责剿共任务,可他俩看着日本的野心越来越大,实在坐不住了。尤其是张学良,东北丢了是他心里的痛,他不想再看着中国一点点被蚕食。
于是,他俩一合计,决定干一票大的——把蒋介石扣了,逼他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的由来。
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亲自带队,和杨虎城一起在华清池把正在视察的蒋介石给“请”了。
东北军和西北军行动很快,直接控制了西安城,断了蒋介石跟外界的联系。这事儿干得干净利落,蒋介石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扣下了。
事变之后,张学良和杨虎城没闲着,赶紧发了通电,提出了八项主张,最核心的就是“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通电发出去,全国哗然,大家伙儿都盯着西安,看这事儿到底会咋发展。接下来,张学良和杨虎城跟中共的代表周恩来等人谈了好几轮,目标就一个:逼蒋介石点头,同意抗日。
蒋介石开始还不肯低头,但架不住形势比人强,最后在12月25日,他总算松了口,接受了条件。张学良为了表示诚意,亲自护送蒋介石回了南京,西安事变就这样和平解决了。
西安事变的影响有多大?简单说,它直接把国共内战给摁住了,让国共两党开始合作,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事儿成了中国抗战的一个转折点。
全国上下士气大振,大家伙儿终于拧成了一股绳,准备跟日本鬼子干到底。从历史角度看,西安事变加速了全面抗战的到来,实打实救了不少人的命。
可张学良自己呢?代价也忒大了。他把蒋介石送回南京后,当场就被扣了,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囚禁生活。自由没了,权力没了,连跟外界说句话都难。
但晚年聊到这事儿时,张学良一点不含糊地说:“我不后悔。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这事儿我干得值。”他觉得,西安事变让中国有了抗日的希望,哪怕自己搭进去一辈子,也没啥好抱怨的。
再说说杀杨宇霆这事儿,得从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说起。张作霖一死,东北军群龙无首,张学良接了老爹的班,当上了“东北王”。
可这位置没那么好坐,东北军里派系林立,尤其是以杨宇霆为首的守旧派,跟张学良不对付。
杨宇霆是张作霖的左膀右臂,当年帮着打江山,功劳不小,资历也老。他觉得自己牛气哄哄,根本不把年轻的张学良放眼里。
张学良呢,刚上位就想干点大事,比如“东北易帜”,把东北归到国民政府旗下,走现代化的路。可杨宇霆这些老派人物不乐意,觉得张学良瞎折腾,还老跟他唱反调。
1929年初,杨宇霆给他爹办寿宴,请了一堆地方实力派和日本政要,张学良到场时,人家就当他是普通客人,随便招呼一下。
可杨宇霆一进来,大家伙儿全站起来迎接,那场面让张学良脸上挂不住,心里窝火得很。这事儿成了导火索,他觉得自己再不收拾杨宇霆,这少帅的位子就真坐不稳了。
1929年1月10日晚,张学良在沈阳帅府的老虎厅把杨宇霆和另一个亲信常荫槐叫来。表面上是开会,实际上他早就下了决心。
会议没开多久,张学良突然说有事儿要处理,话音刚落,卫兵冲进来,当场把杨宇霆和常荫槐给毙了。这场面血腥得很,但张学良硬是没手软。
事后,他以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的名义发了布告,列了杨宇霆和常荫槐一堆“罪状”,比如结党营私、勾结外人啥的,还通电全国,把这事儿坐实了。
其实在这之前,张学良也不是没犹豫过。据说他还拿银元抛了好几次,想看看老天的意思,结果让他心里更乱,可最后还是咬牙干了。杀完人后,他自己都说:“这是一场凄惨的遗憾。”
杀了杨宇霆,东北军内部的反对声儿小了,张学良的地位算是稳住了。后来他顺利推动了“东北易帜”,把东北纳入了国民政府的体系,从某种程度上也为国家统一出了力。
可这事儿对他个人的影响就不那么美好了。杨宇霆虽然飞扬跋扈,但毕竟是老臣,杀了他让不少人寒了心。张学良后来也保了杨家人的安全,没让他们受牵连,可这桩血案始终是他心里的坎。
晚年住在夏威夷时,张学良聊起这事儿,满脸自责地说:“杀杨宇霆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他有错,可罪不至死。我当时太年轻,太冲动,没想明白。”他觉得自己要是能冷静点,换个法子处理矛盾,也不至于弄出这么个悲剧。
张学良这一辈子,干过的大事儿不少,但“西安捉蒋”和“杀杨宇霆”是他晚年提得最多的两件。一个是他觉得自己干得最对的,一个是他最悔不当初的。
这俩事儿性质完全不一样,一个是为国为民,一个是个人恩怨,可都反映了他性格里的那股劲儿——敢想敢干,但有时候也容易冲动。
“西安捉蒋”这事儿,张学良觉得自己对得起国家民族。他晚年说过:“为了抗日,我不怕搭上自己。这事儿值千万人命,我不后悔。”毕竟那时候中国都快没了,他豁出去干这一票,确实扭转了大局。
可“杀杨宇霆”就不一样了。他晚年提起这事儿,总是一脸懊悔:“我要是再成熟点,可能就不会下这手了。”他觉得自己年轻时太意气用事。
不仅没能好好化解内部矛盾,还留了个终身的遗憾。这份自责,也让他后半辈子老琢磨这件事儿,甚至还信了点迷信,觉得自己是不是真不该干这事儿。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