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多,天刚蒙蒙亮,家住北京的李阿姨已经戴好眼镜,上网刷起了好友群。昨天刚听老姐妹说“××籽油保健神品,吃了能抗癌”,她赶紧打开某购物平台,“包邮到家只要三百多,煎炒烹炸样样行”。“买!这可是养生圈‘网红’,医生都说好!”李阿姨想到自己这些年咳嗽、血压高,花点钱吃点健康食品,应该物有所值。
可一年下来,橱柜的健康食品愈积愈多——有燕窝粉、五色藜麦、某进口奇亚籽、黑枸杞、蓝莓酵素饮、胶原蛋白肽、还有据说“抗氧化首选”的番茄红素胶囊。每个看着都“神乎其神”,但她的高血压依然没缓解,体重没轻,体检报告没见变化。到底,花重金买回来的“养生食品”是良心好物,还是智商税陷阱?这些“被吹捧上天”的热门健康品,真的如广告说的那么神吗?很多人每年花掉五千、上万,却被真正的事实“啪啪打脸”!
别急,下面我们带你拆穿这7种最常见的健康食品营销神话,科学辨别,帮你省钱省心,保护好身体——尤其是第5种,90%的人都中过招,别再被骗了!
现代社会“全民养生”热,健康食品市场规模年年攀升,2023年中国健康食品市场产值超3200亿元。但“健康食品”≠“药品”,它们大多仅作为“膳食补充”存在,真正能防病、治病、甚至逆转慢病的产品,实际少之又少。权威研究与中国营养学会、北京协和医院专家的共识都强调:真正有效的健康改善,根本依靠不了“神品食品”,而是靠合理饮食和规律生活习惯。
现实中,很多健康宣传以模糊的“抗氧化”“修复血管”“排毒养颜”博眼球,实际上缺乏权威大样本人体临床数据,甚至引用的是细胞或动物实验,不直接适用于人类。《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明确标注:“特殊健康声称食品的实际功效,有待进一步严格证实。”
在各大超市、保健品专柜和朋友圈,这7种健康食品尤为常见,也一直“热度不减”。哪些最容易让你交学费?
燕窝——贵得离谱,营养价值其实很普通
燕窝被宣传为“顶级滋补、补肺养颜”,价格动辄每克数十上百元。但中国营养学会实验结果显示:燕窝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和少量碳水,每100克燕窝蛋白质仅54克左右,远低于瘦肉鸡蛋;其它所谓“燕窝酸”等神奇成分,目前尚无临床数据证明其对人体有独特神奇功效。普通饮食中摄入足量蛋白,真的没必要花大钱。
奇亚籽——“网红减肥神器”?其实就是普通膳食纤维
“奇亚籽溶于水变成胶状,能减肥、降三高”,这是最常见宣传。但权威营养指南指出:奇亚籽的主要营养为膳食纤维和α-亚麻酸,但其含量并不高于杂粮、亚麻籽、芝麻。每天1汤匙奇亚籽约含4-5克纤维素,与常见杂粮差异不大。你日常多吃点杂粮、蔬菜即可达到类似营养,别高价采购。
黑枸杞——“花青素小蓝果” 不敌普通枸杞,养生溢价翻倍
很多人追捧“黑枸杞抗氧化、防老”,实际功效更像是“营销噱头”。《中国食物成分表》显示,黑枸杞中花青素含量确实高些,但与蓝莓、紫薯等食物相比,并不突出,更无法和正常枸杞的价格相比(黑枸杞价格普遍为普通枸杞的5-10倍)。而这些“花青素”仅有辅助抗氧化功效,要真正延缓衰老靠它可别当真。
胶原蛋白肽——真能“逆转衰老”?其实大多数被分解、无特殊增益
商家宣称“补充胶原蛋白肽,皮肤弹润如少女”,但医学权威证据明确:口服胶原蛋白肽进入消化系统后约98%会被胃肠道分解为氨基酸,和你平时吃肉、豆制品效果无异,并不会直接转化为皮肤的胶原蛋白。所谓“吃出童颜”,其实大多靠护肤和防晒。
各种“酵素饮品”——清肠排毒?价格不菲,实为果蔬糖水
近年来酵素饮品风靡社交平台,被宣传为“排毒减脂、通便养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市场上酵素饮品实为果蔬发酵糖水,有的含糖量接近10%~15%(一瓶300毫升的酵素相当于2瓶含糖饮料),长期饮用反而可能升高血糖、增加肥胖风险。所谓“酵素活性”更没有临床证明能促进人体健康。
蓝莓营养品——“护眼抗老养脑”?大多只是色素粉调味,“补脑”效果谨慎看待
蓝莓本身是不错的水果,富含维生素C、花青素;但大部分蓝莓片、蓝莓粉、蓝莓酵素,含量极低,加工后有效成分流失殆尽,实际补充效果远不如新鲜水果。以蓝莓相关的“营养健康品”高价出售,多以噱头为主。
亚麻籽油(或各类“神奇油脂”)——降三高神品?其实用法不当等于浪费
有商家宣称“亚麻籽油调三高、润肠抗癌”,“初榨××油可逆转慢病”。但权威营养学资料指出:亚麻籽油确实富含α-亚麻酸(OMEGA-3),但这种营养成分极易被高温破坏,日常炒菜高温下基本全数流失。健康价值远不如多吃杂粮坚果、深海鱼。市售神奇“食用油脂”不等于救命丹。
高价健康食品为什么屡屡让人“心甘情愿掏钱包”?商家最擅长营造“崇洋”、“高科技”、“专利认证”等概念,渲染名人站台推荐、国外新潮技术加持,让人一步步落入“智商税陷阱”。但权威数据一再证明,这些神品在人体健康改善上的科学证据,多数属于“初步发现”,距“临床应用”还有很长距离。
例如,胶原蛋白肽补充实验,参与人数超过800人,大样本随访12个月,发现皮肤实际光泽度提升不及5%,与护肤、晒后护理相比,差距极大;同样,“酵素饮品排毒”在中华医学会2022年会议报告中指出:相关核心成分对人体消化代谢未见显著改善。保健品广告的“免疫调节”“修复血管”等,高频使用“或有改善”“有助于”模糊措辞,缺乏实证。
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和慢性病人,更容易被高价营销说辞影响,盲目“代餐养生”,实际耽误正规饮食与科学生活管理,甚至诱发新的健康风险。
面对汹涌“养生神品”浪潮,最重要的防骗技巧只有一条:建立科学健康观,别把希望寄托在单一食品或保健品上。
合理搭配饮食。每餐多蔬菜、杂粮、蛋奶、瘦肉,食物品种越丰富越好,能满足身体大部分营养需求。
控制“糖油盐”摄入。健康食品包装上“无糖”“低脂”不一定真实,仔细看成分表,避免被“健康”概念误导。
遇到陌生健康食品多“查权威”,勿盲目跟风。北京协和医院、中华医学会、中国营养学会等出具的营养指南才是真正靠谱信息源。“国外专家推荐、新科技专利、XX认证”并非铁证。
不要因为短期流行或广告推荐就囤货,下单前多问一句:“这个真的比普通食材有用吗?”
只要学会用理性的思维甄别健康食品,踏实做好日常饮食与运动,以合理价格摄取全面营养,养生其实并不复杂。真正让你健康长寿的,不是“每克百元”的神品,而是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饮食细节里,不需要天价“神器”。今天开始做出改变,让家人和自己少花冤枉钱、少走弯路,把健康抓在自己手里。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
《膳食补充剂与健康声明管理办法》
《健康食品宣传现状与监管要点分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项调查报告 2023》
《燕窝营养及功效综述》
《奇亚籽及藜麦营养价值对比分析》
《枸杞类食品健康声称研究》
《蓝莓类保健品功效临床评价》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