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和主席年轻时就像一个模子刻的!”2006年秋日暖阳里,韶山故居的竹影婆娑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刚迈出堂屋,就被眼尖的游客认了出来。毛远耀闻言停下脚步,布满皱纹的眼角泛起笑意: “年轻时确实常被人认错,有次在延安还被老炊事员追着喊'润之同志'要递烟。”这段跨越七十八年的革命往事,正是这位毛家最长寿者传奇人生的开端。
1912年10月18日,韶山冲的枫叶正红时,毛远耀出生在毛泽东家族东茅塘一脉。父亲毛智珠是毛泽东的堂叔,两家虽隔三里地,往来却甚密。1925年春节,13岁的少年在毛震公祠初遇回乡搞农运的堂叔毛泽东,彼时祠堂里挤满听演讲的乡亲,穿灰布长衫的毛泽东突然指着人群中的小远耀: “细伢子,你说地主老财该不该打倒?”这句突如其来的发问,点燃了少年心中革命的火种。
1937年冬的延安窑洞里,25岁的毛远耀终于再次见到阔别十二年的堂叔。抗大课堂上的马列主义理论,总要让位于杨家岭那孔窑洞里的 “特别辅导”。毛泽东常把侄儿留下来吃红米饭,竹筷蘸着茶水在木桌上画地图: “搞革命要像下棋,既要谋全局,也要算细账。”这些私授的 “兵法”,在毛远耀主政衡阳时派上了大用场——1949年10月9日,当这位新任市长站在湘江码头时,面对的是满城萧索与潜伏的四百多名特务。
衡阳解放初期的治安整治堪称经典。毛远耀独创的 “三步棋”令敌特闻风丧胆:先让解放军敲着铁皮桶全城巡夜,再用竹哨联络建立联防体系,最后发动黄包车夫组建情报网。曾有特务头目在公审时哀叹: “满城都是'红腿子',我们倒成了睁眼瞎。”到1950年开春,衡阳街头重现剃头挑子的吆喝声,南正街的绸布庄挂出 “公私合营”的新招牌,来雁塔下的夜市飘起辣子香,这些烟火气里藏着新政权的治国智慧。
离休后的毛远耀住在武汉珞珈山干休所,客厅墙上始终挂着1951年毛泽东的亲笔信。信中叮嘱 “戒骄戒躁,保持本色”的八字真言,被老人用玻璃板压在工作台三十余年。有意思的是,这位副部级老干部的卧室书架上,竟摆着全套《机械原理》和《印刷工艺学》——那是1931年在上海秘密印刷《红旗日报》时练就的手艺。直到九十岁生日宴上,他还能用专业术语点评孙辈带去的3D打印报纸。
2013年6月20日,毛远耀在武汉安详离世,遗嘱中特别注明 “不设治丧委员会”。吊唁厅里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他用离休金资助的12个大学生合影。更令人动容的是存折上30万元存款的去向:其中8万定向资助韶山学校的贫困生,余下22万全数投入 “乡村教师培训计划”。这位百岁老人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 “为人民服务”的真谛——他捐出的何止是积蓄,分明是延续了八十八载的红色家风。
从衡阳老城的石板路到珞珈山的林荫道,毛远耀用101年光阴书写了两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传承。他晚年最爱念叨的,是1942年在延安听毛泽东讲《为人民服务》的那个春夜。油灯摇曳的光影中,那句 “革命队伍里的人都要互相关心”的教诲,竟成了贯穿世纪的承诺。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