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东的历史,那真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尤其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恩怨情仇,简直是剪不断理还乱。
1985年,巴勒斯坦抓住了一个以色列特工,不开价赎金,也不杀他,最后却只换了一个日本人。
这件事的根儿得从1972年5月30日说起。那天,以色列的卢德机场(也就是现在的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袭击。
三个日本人,隶属于日本赤军,跑到机场搞了一场无差别扫射,导致26人死亡,80多人受伤。这不是普通的刑事案件,而是有组织的政治行动,背后还有巴勒斯坦的影子。
这三个日本人分别是冈本公三、奥平刚士和安田安之。他们是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下属的一个派系——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PFLP)的委托,来执行这次任务的。
为什么找日本人?因为当时以色列对阿拉伯旅客的安检特别严格,但对亚洲面孔的旅客没那么警惕。PFLP看准了这个漏洞,跟日本赤军搭上了线,双方一拍即合。
袭击的结果很惨烈。26个死者里,有17个是波多黎各来的基督教朝圣者,还有1个加拿大人和8个以色列人。伤者更多,80多人,很多人一辈子都留下了阴影。
三个袭击者里,奥平刚士和安田安之当场死了,一个是被自己的手榴弹炸死,一个是被同伴误射,只有冈本公三活了下来。他腿部中弹,被以色列安保人员抓获,成了唯一的幸存者。
以色列这边迅速把冈本公三送上了军事法庭。1972年7月14日,法庭判他终身监禁,罪名包括谋杀在内一共四项。冈本在法庭上态度很硬,不配合律师,甚至拒绝精神评估。判决下来后,他被关进监狱,开始了漫长的服刑生活。
冈本公三在以色列监狱里日子不好过。他被单独关押,受到严密监控。据他后来自己说,狱方对他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不少,比如限制饮食和睡眠时间。他甚至试过用指甲刀自残,想引起关注。
1973年,PFLP和日本赤军还搞了一次劫机,想逼以色列放人。那次是日本航空404号航班被劫,要求释放冈本公三,但以色列态度很坚决,直接拒绝了。
冈本在监狱里待了13年,这期间中东局势也没消停。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一直在升级,双方互有攻防,抓人、放人的事儿时有发生。而冈本公三的名字,也因为他特殊的身份——一个日本人参与中东冲突——在国际上有点名气。
时间快进到1985年,事情终于有了转机。这一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指挥部(PFLP-GC)跟以色列达成了一个大交易,历史上叫“吉布里勒协议”。这个协议的核心是:以色列放1150名囚犯,换回3个被俘的以色列士兵。
这1150人里,就包括冈本公三。那3个以色列士兵是谁呢?他们是约瑟夫·格罗夫、尼西姆·萨勒姆和赫齐·沙伊,1982年黎巴嫩战争期间被PFLP-GC抓走。
以色列对本国士兵的命看得很重,国内压力很大,要求政府把人救回来。PFLP-GC这边呢,开价很高,不光要放普通的囚犯,还点了几个重量级人物的名字,其中就有冈本公三。
谈判的过程拖了挺久。PFLP-GC的头儿艾哈迈德·吉布里勒态度强硬,坚持要把冈本公三放出来,觉得他是个象征性的胜利。
以色列这边却很纠结,国内有不少人反对放冈本这种重犯,觉得这等于向恐怖主义低头。但最后,为了救士兵,以色列还是妥协了。1985年5月21日,交换在日内瓦完成,冈本公三和其他1150名囚犯一起被释放。
这事儿最让人纳闷的地方就在这儿:巴勒斯坦抓了3个以色列士兵,却用其中一部分筹码换了一个日本人,而不是全要巴勒斯坦囚犯。这背后有啥逻辑呢?
首先,冈本公三对PFLP来说有特殊意义。他是1972年卢德机场袭击的执行者,代表了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国际化。
他的释放,不光是救一个人,更是向以色列展示:我们的斗争有全球支持,连日本人都站在我们这边。这种象征意义,比多换几个普通囚犯更能提振士气。
其次,日本赤军和PFLP的合作关系也很关键。1972年的袭击是双方联手的结果,PFLP欠了日本人一个人情。把冈本公三换回来,也算是还了这个债,巩固了双方的同盟关系。
再者,1150名囚犯里其实大部分是巴勒斯坦人,冈本公三只是其中一个。以色列放这么多人,本身就是个大让步,具体名单里多一个外国人,对整体交易的影响没那么大。PFLP-GC自然乐意把这个机会用在冈本身上。
冈本公三被放出来后,没回日本,而是先去了利比亚。利比亚当时是支持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国家,把他当英雄欢迎。他在那儿待了一阵子,参加了些政治活动,后来又去了叙利亚,跟日本赤军的其他成员汇合。最终,他落脚在黎巴嫩,住在巴勒斯坦难民营里。
1990年,他和其他四个日本赤军成员因为伪造证件和非法居留在黎巴嫩被抓。日本政府想引渡他,但黎巴嫩以政治避难为由拒绝,最后他又被放了。
1997年,他再次被捕,这次是因为涉嫌策划袭击美国驻贝鲁特大使馆。关了三年,到2000年被释放。此后,他基本就低调了,住在贝鲁特附近的难民营,靠当地社区支持生活。
2017年,日本《每日新闻》采访过他。那时候他已经头发花白,身体瘦弱,但说话还挺硬气。他说1972年的袭击不是恐怖主义,是为了支持巴勒斯坦的“武装斗争”。
他对死伤者表示遗憾,但不觉得自己的行动有错。他还说,在中东待了几十年,已经习惯了那边的日子,偶尔会想念日本,但没打算回去。
以色列这边,对吉布里勒协议的反应很复杂。救回3个士兵当然是好事,国内不少家庭松了一口气。但放1150名囚犯,尤其是像冈本公三这种手上沾血的人,引发了很大争议。很多人觉得这是在向敌人示弱,甚至是对卢德机场遇难者的背叛。
特别是那些遇难者的家属,心里的伤疤被重新撕开。比如阿哈龙·卡齐尔,那个在袭击中丧生的著名科学家,他的哥哥埃弗拉伊姆·卡齐尔后来当了以色列总统,一直想为弟弟讨公道。冈本被放出来,对他们家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但以色列政府有自己的算盘。他们觉得,士兵的命比什么都重要,哪怕付出再大代价也得救回来。这种政策在以色列历史上很常见,后来还出现了像2011年“沙利特交换”那样的案例,用1000多人换一个士兵。
对巴勒斯坦这边来说,吉布里勒协议是个大胜仗。1150名囚犯被放回来,不光增强了抵抗组织的实力,也鼓舞了士气。尤其是冈本公三的释放,被宣传成国际支持的象征。一些巴勒斯坦人甚至拿袭击者的名字给孩子起名,比如“奥平”,纪念当年的行动。
PFLP-GC通过这次交换,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艾哈迈德·吉布里勒成了英雄人物,他的组织在巴勒斯坦内部的影响力大了不少。这事儿还让其他抵抗派系看到,跟以色列谈判是有回报的,只要抓到筹码,就能换回自己的同志。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打了这么多年,抓人、放人、换人的戏码一再上演,可和平的影子还是看不到。
冈本公三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提醒我们冲突的代价有多大,也让我们想想,到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让这片土地少点血泪,多点安宁。
更新时间:2025-07-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