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体最近吹得“印度制造”在美国市场把中国商品挤得没影儿了,数据摆得头头是道,语气里满是得意。可转头看看亚洲市场,情况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中国制造依然稳坐头把交椅,供应链核心地位一点没动摇。
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抛出“印度制造”的大旗,喊出要把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从15%拉到2025年的25%。这目标可不小,印度政府也真下了血本,税优惠、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没落下。苹果、富士康这些大厂闻风而动,陆续把部分生产线挪到班加罗尔、金奈这些地方。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苹果在印度的组装业务稳步扩大,2023年印度股市市值更是蹭蹭上涨,超过英法,成了全球第四。制造业占比也从15%爬到17.7%,印度媒体逮着这点就不撒手,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印度要当“世界工厂”了。
再说中美这边,贸易关系虽然有点磕磕绊绊,但热度一点没降。2022年,中美双边贸易额飙到6906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访华时,明确说不搞“脱钩”,要的是“健康”的经济关系。
2023年,比尔·盖茨和马斯克先后跑来中国,实地考察工厂生产线效率。上海进博会那会儿,美国来了250家企业的庞大代表团,农业展馆签约额屡破新高。美方还派了七年来最大的农业代表团访华,签下几十亿美元的采购意向。这些动作都说明,中美贸易的底子还是扎实得很。
全球供应链重组给了印度机会。中美贸易摩擦让部分低端制造业转移到印度、越南等地。2018到202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机械设备少了28%,从印度进口的却涨了70%。印度对美出口四年涨了230亿美元,增幅44%。
印度媒体抓住这些数字,拼命渲染“印度制造”怎么怎么碾压“中国制造”。不过,他们不太提的是,印度工厂的电子元件、原材料大多还得靠中国供货,这点尴尬的数据好像被选择性忽略了。
印度媒体的报道里,成本优势被炒得火热。数据显示,印度商品运到美国的到岸成本比美国本土产品低15%,而中国商品因为关税等原因比本土高21%。印度南部的纺织厂里,服装生产线热火朝天,生产出物美价廉的T恤和牛仔裤,直供美国零售商。
印度还特别骄傲地说,劳动力成本这几年只涨了18%,比其他新兴市场低得多。谷歌、苹果的CEO频频为印度背书,2023年6月,苹果CEO库克在白宫会见莫迪后,公开称印度是“巨大机会”。
印度对美出口的成绩单确实不赖。2025年第二季度,印度产的智能手机占美国进口市场的44%,从2024年的13%蹿升上来,同期中国产的从61%跌到25%。印度媒体爱拿班加罗尔的手机组装厂说事儿,流水线上的工人忙着把屏幕、电池装进手机壳,活干得热火朝天。
可他们很少提的是,这些手机里65%的零部件是中国制造,本地采购的不过20%。比如,京东方供应的OLED屏占印度手机屏幕采购的72%,宁德时代的电池占80%以上,连摄像头模组都多来自舜宇光学。
亚洲市场这边,中国的地位可不是吹的。2023年,85%的亚洲企业把中国列为前三大采购伙伴,比2019年的65%高了一大截。上海浦东港的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一,装满了芯片、电池和精密零件,运往印度、越南、日本等地。
深圳的电子产业集群24小时连轴转,生产的半导体和电路板成了亚洲制造业的命脉。印度工厂虽然也在扩张,但金奈的工业园区里,卡车每天拉来的还是中国产的电子元件。
印度媒体总爱说中国对美出口不行,2018到2022年下降了10%。但这遮不住中美贸易的真实热度。2023年进博会上,美国企业参展规模创纪录,农业、科技产品订单接到手软。
中美双方在北京的贸易洽谈会上,签下涉及农产品和高端制造的协议,总额高达几十亿美元。中国的供应链优势不光在量大,更在链条完整、效率高。反观印度,技术工人短缺、基础设施落后,港口拥堵、电力不稳都是老大难问题。
越南的例子也挺有意思。2024年,越南手机及零部件出口额达224亿美元,超过印度,成了全球第二大手机出口国。越南工厂同样离不开中国零部件,半导体、电池大多从中国进口。
印度媒体想喊“取代中国”,但亚洲供应链的现实摆在那儿:中国不光是供应商,还是整个产业链的支柱。印度报道里虽然极力渲染自己的工厂有多忙,却不得不承认,核心零部件还得靠中国,自己的“制造”很多时候只是“组装”。
中国的制造业实力,靠的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打下的扎实基础。跨国公司蜂拥而至,广东、浙江的产业集群迅速成型。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29.8%,甩开美国的18.2%和印度的2.7%好几条街。
深圳的工厂里,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芯片、电池源源不断供应亚洲市场。2023年,上海港出口额再创新高,集装箱堆得像小山,货轮川流不息,彰显中国制造的韧性。
中美贸易的合作也在加深。2023年,进博会美国农业展馆里,签约仪式一场接一场,农产品出口协议接连落地。华盛顿的谈判桌上,中美双方针对技术合作和市场准入达成多项共识,高端制造业的订单稳步增长。
中国的供应链覆盖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每个环节,印度、越南的工厂都得靠中国供货。比如,印度产的iPhone,屏幕、电池、摄像头模组,90%得看中国供应商。
印度制造业的进步不能否认,但短板也明摆着。2025年,德里贸易峰会上的数据显示,印度电子产业对中国的依赖度超60%。
班加罗尔的工厂虽然热火朝天,但核心零部件还是得从中国进口。印度的基础设施问题更是个硬伤,港口效率低、电力不稳,夏季限电让工厂经常“开三停四”。相比之下,中国沿海城市的物流效率高得让人咋舌,港口、铁路、互联网一应俱全。
全球供应链重组还在继续,但中国的主导地位短期内没人能撼动。越南、印度承接了部分低端制造业,但高端制造和核心技术还是中国的天下。
如今,日本、韩国企业依然优先选择中国供应商,采购数据里中国占比高得吓人。印度媒体的“酸味”文章,更多是国际舞台上的焦虑,而不是事实的全貌。中国的制造业根基深厚,印度想追上来,还得在技术、效率、规模上啃下不少硬骨头。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