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拒道歉!左宗棠150年前神预言,如今字字应验!

左宗棠

文|史迁

编辑|史迁


日本高市早苗高谈台海事务与日本相关言论,并拒绝撤回发言,中方进行反制,如今已成社会热点。

很多中国网友这时又想起左宗棠那段流传百年的评语,觉得这位晚清重臣像是穿越到了今天,看得比很多现代政客都清楚。

左宗棠对日评语,如今依然适用

左宗棠当年那段话,说日本“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盗寇,弱必卑伏”,原本只是晚清官员看邻国的一段观察,如今读起来,却像写给今天的评语。

所谓“知小礼”,就是形式上规矩一大堆,鞠躬、道谢都做得很到位,但遇到历史问题、战争责任,真正需要担当的时候,就立刻开始打太极。“无大义”“无大德”,说的就是这一点。

翻看历史,大国强盛的时候,日本往往客客气气。唐朝时期国力鼎盛,日本派遣遣唐使,诚心诚意来学制度、学文化,礼数上挑不出毛病。

广岛和长崎两颗原子弹落下,美国以压倒性优势结束战争,日本在美国面前一直态度恭顺,从驻军条约到安全合作,很多安排都没太大反抗。这些都对应着左宗棠那句“弱必卑伏”。

态度一变,往往出现在对方露出破绽之后。明朝衰落,沿海防务松散,倭寇大举骚扰,把中国东南沿海搞得鸡犬不宁。

晚清积弱,日本抓住机会挑起甲午战争,夺岛、索赔、扩张一步一步来。民国分裂、内战不断,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案至今仍是中华民族最深的伤口。

今天再看日本对中美的态度,这种冷热反差也很明显。面对当下的美国,日本在安全、经济上高度依赖,很多时候会主动配合美国的亚太布局,希望借美日同盟这张“保护伞”提高自己在地区的话语权。

面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日本一边离不开中国市场,一边在周边局势上不断给中国添堵,高市早苗在历史问题上强硬表态,就是这种心理的一种外露。

中国官方立场明确,要求日本正视并反省侵略历史,反对美化军国主义,反对在历史问题上倒退。

中国并不主张把矛盾无限放大,而是强调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但这种“面向未来”有前提,前提就是态度必须端正,不能一边口头说“反省”,一边在教科书里悄悄做文章。

高市早苗拒道歉,放在这条长时间轴上看,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日本国内右倾思潮长期累积后的自然流露。

有人说她只是在讨好右翼选民,其实更深的一层,是一部分日本政治精英试图把战争责任“时间化”,觉得隔了几十年,就可以慢慢淡化,这种想法与中国社会对历史的记忆完全对不上频率,也与东亚和平需要的诚意严重脱节。

从中国立场看,高市早苗的表态,提醒中国社会不要对日本的“自我约束”抱有幻想。历史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现实互信;现实互信不足,安全领域问题就容易被放大,海上摩擦也更容易被情绪裹挟。

如果说高市早苗的态度是一个政治信号,那么日本在安全政策上的变化,就是一连串更具实质性的动作。日本宪法第九条本来被视为“和平宪法”的核心,写得很清楚,放弃战争,不保有军队。

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以“自卫队”的名义存在,一直强调自己走的是“专守防卫”的路子。

如今的日本依然狼子野心

近十多年,围绕宪法的讨论越来越密集,朝着扩大自卫权、模糊“放弃战争”界限的方向不断推进,原本被看成“笼中虎”的军国主义思维,开始试图钻规则的空子。

日本政坛围绕修宪多次掀起争论,表面说是要“适应新时代安全环境”,实质是希望将自卫队的地位正常化,让海外军事行动有更加宽松的法律框架。

新安保法案通过后,日本自卫队在所谓“存亡危机事态”下,可以赴海外协助盟友作战,这已经把战后自我设定的限制冲了一大截。原来那条明确的“红线”,开始变得颜色发浅,界限模糊。

和法律框架相配合的,是实打实的军费增长。日本过去十年国防预算连年上涨,从大约四万多亿日元一路抬升到八万多亿日元的水平,采购项目单子越列越长,F35隐身战斗机、“战斧”巡航导弹、无人机、远程导弹,一个接一个往篮子里装。

远程打击能力增强,意味着军事思路不再局限于“守在家门口”,而是要具备“先发制人”的选项。讨论核潜艇等敏感装备,更是让外界对其真实意图心里发紧。

装备升级之外,日本在军工出口上的束缚也在松动。过去战后形成的原则,对武器出口管得很严。

象征层面的动作也不少。旧日本军队的“大佐”军衔重新出现在制度设计里,看似只是名称的回归,却容易触动周边国家的集体记忆。

对中国人来说,这个称呼对应的不是简单的军职,而是一段血淋淋的历史,所以外界会敏感,这不难理解。

和安全政策的“硬动作”一起推进的,是对历史叙事的调整。日本部分教材在描述侵华战争时,把“侵略”改成更中性的词语,这种改写方式,对下一代的影响比表面的官员发言更深刻。

当青少年读到的是一份被打磨过的历史,他们对战争责任的理解自然跟邻国完全不同,这为未来的认知鸿沟埋下隐患。

这些变化叠加在一起,就很难单纯用“安全焦虑”来解释。日本确实处在一个地缘政治变动很剧烈的地区,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南海形势都在牵动它的神经,这种担心可以理解。

站在中国的角度,不难看出风险所在。一边是对历史反思态度摇摆的近邻,一边是对其不断强化军事能力的外部扶持,这两股力量叠加,很容易让地区局势变得紧绷。

中国既不能因为对方话硬,就被情绪带着走,也不可能对这些变化装看不见。对中国来说,最现实的应对,仍然落在“把自己变得更强”这条路上。

经济上,中国只要把自己的发展节奏稳住,把高端制造、科技创新、国内消费这些基本盘做扎实,在国力对比上就有更大空间。

安全上,中国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同时加快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目的是用可靠的实力告诉外部力量,这片区域不适合拿来当试验场。

只有在力量对比足够清晰的时候,日本那种“畏威不怀德”的心理才会往“畏威”这一端倾斜,而不是心存侥幸。

外交上,中国需要一手维护中日经贸和人员往来的正常轨道,一手在重大历史和安全问题上坚守原则。中国保持理性、坚定、开放的姿态,反而更容易让世界看到谁在真正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左宗棠那段话隔着一个半世纪回望今天,确实有刺眼的贴合感,但中国不能把自己困在情绪里。记住历史,是为了让判断现实更清醒。

面对正在调整路线的日本,也面对把日本推向前排的美国,中国最重要的底气,不在嘴上,而在稳扎稳打的综合实力。

对于中国来说,真正的敬畏感,不是要对方口头说出多少漂亮话,而是要让全世界都明白,在这我国的地盘任何人都不可轻举妄动。

参考资料

北京日报客户端 “高市早苗仍不同意撤回发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6

标签:历史   年前   日本   中国   自卫队   态度   怀德   战争   美国   晚清   评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