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今年65岁,退休后生活本该舒心,却总觉得力不从心:时常头晕目眩,有时手拿东西也不稳,晚上睡觉更是容易“辗转反侧”,刚刚下楼买菜,甚至差点摔倒。不止这些,她近半年来竟然经常忘东忘西,邻居都开玩笑说她“糊涂了”。王阿姨原以为只是岁数大了,没怎么在意,直到有一天,家人发现她说话开始含糊不清,一侧肢体发麻,这才急忙将她送往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诊断为“小脑供血不足”,并严肃提醒:“再晚一步,随时可能发展为脑梗或痴呆。”
许多人误以为脑供血不足离自己很远,但其实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系列大脑“供氧、供血打折”的症状,尤其在中老年人中非常常见。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脑供血不足”甚至逐渐低龄化,年轻人也难以幸免。但你知道吗?不少脑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发病前,体内早已“拉响警报”,只是我们没有留意那些“隐秘的信号”!尤其是第7个症状,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其实已经是大脑健康亮红灯。
那么,哪些表现是大脑在求救?又能如何有效逆转风险?本文将为你揭开答案。
到底,哪些“症状”提示大脑早已暗流涌动?又该如何守护脑健康?答案,或许颠覆你的想象。
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十分隐匿,容易被忽略。临床数据显示,约2/3的中老年人都曾出现慢性脑功能不全相关症状,但往往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如果你近期有以下9种情况,请务必提高警惕!
记忆力下降
如果突然发现记忆力明显变差,常常忘事、词语找不到、熟人名字叫不上来,或者短时间内意识昏沉,这可能正是大脑缺血、缺氧的直接表现。长期如此,会增加痴呆和脑梗的风险。
头晕目眩、眼前发黑
经常无缘由的头晕,尤其是起立或转头时眼前发黑,这多数意味着小脑平衡神经组织供血减少,也是脑梗常见的“前奏”。
耳鸣、听力下降
突然或近期出现耳鸣、听力减退,尤其伴随耳塞感、内耳闷胀,这一变化常常和内耳供血障碍相关,是脑部供血不足的一个“隐性信号”。
睡眠质量变差
总是难以入睡、夜里多梦易醒、白天疲软犯困?长期睡眠紊乱其实也反映了大脑能量供应严重受阻。
走路飘、站不稳,肢体无力
走路像“踩棉花”,容易跌倒或四肢邋遢、僵硬、抽搐,严重时甚至会手拿不住东西。部分患者出现四肢麻木、活动受限。
情绪波动大、莫名烦躁
本来性格温和,却突然变得焦躁易怒、忧虑悲观,这其实和大脑功能异常有关。
视力模糊,时有重影
不明原因出现视物不清或偶尔看见重影,往往与视觉中枢供氧匮乏有关。
语言表达或理解变慢
说话忽然变慢、词不达意,或听别人讲话总是反应慢半拍,这也是认知功能减退的表现。
容易哈欠连连,注意力难集中 不管白天还是晚上,总是精力涣散,易犯困,这其实是大脑慢性缺氧发出的“疲惫警报”。
以上症状,哪怕只有1到2项,也应提高警觉,及时评估脑健康。
大脑约仅占体重的2%,却消耗了全身20%以上的氧气和营养。只要供血出现障碍,哪怕轻微,也会像“给手机断电”一样,直接影响各项生命活动。据权威调查,脑供血不足会使脑梗和痴呆患病风险提升2-3倍,每年新发脑卒中人数超过350万,其中相当部分与早期未干预脑供血障碍有关。
更令人担忧的是,大多数脑梗死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发病前数年到十年,都长期受到慢性脑供血不足困扰,却被误认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数据显示,慢性脑功能不全的发病率老年人中可高达66%以上,如果不及早干预,极易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病、认知障碍乃至卧床瘫痪。
因此,辨认并重视脑供血不足的早期信号,是守住大脑健康底线的“第一道防线”。
提前做好4件事,为自己留住清醒头脑和健康晚年
医生和权威指南一致建议:破解脑供血不足危机,关键在于4个细节。只要从现在做起,坚持做好这4件事,大脑健康将会大不一样。
饮食结构合理,管住“血管的门”
合理饮食是保护脑血管健康的首要法宝。建议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如腌制、油炸、动物内脏、烟熏、过多甜点奶油),防控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坚果、深海鱼、豆类、谷类,尤其是核桃、三文鱼、燕麦、小米等,有助于补充健康脂肪酸和抗氧化物,降低脑梗和痴呆的概率。
“远离烟酒”,给大脑多一份保护
吸烟和饮酒是脑供血障碍和血管损伤的重要原因。酒精和尼古丁不仅直接伤害血管,还会加快大脑神经变性和退化。研究指出,长期吸烟饮酒者发生脑血管堵塞的风险可提升40%以上。想要老来无忧,必须坚决戒烟限酒!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防治
很多时候,疾病悄无声息地潜伏多年。只有通过定期的健康体检,才能及时发现血压、血脂、血糖等异常变化,为疾病“抢跑一步”,避免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完成一次“脑血管超声+血液化验”,对心脑血管病史者更要高度重视。
优质睡眠+适度运动,让大脑“活力满格”
保证充足且良好的睡眠,可以让大脑在夜间获得修复与能量补充。同时要避免晚睡、过度疲劳。搭配适量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跳绳、游泳等),不仅能提高全身血流量,还可有效预防血管硬化,降低脑血栓形成风险。专家建议:每周累计有氧运动150分钟,最有助于心脑血管健康。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卒中流行病学报告2019》
3.《中国痴呆流行病学基础与临床进展》
4.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供血不足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5.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人认知障碍多学科管理指南(2023)》
6.中国卒中学会.《脑卒中危险因素预测与干预指南》
更新时间:2025-09-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