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夏天,台湾的秘密监狱里关押着一位曾在国民党高层担任要职的将军,吴石。

他曾是国防部参谋次长,角色敏感,身份特殊,却在极为隐秘的政治斗争中突然失势,被秘密逮捕。而他的狱友刘建修,只是一名刚刚踏入社会不久的青年,被卷入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斗争中。
几十年后,刘建修回忆起那段时间里与吴石共处的日子,情绪依然无法平复,他说,自己这辈子见过无数军人,但只有吴石,让他一想到就忍不住流泪。

吴石的遭遇并不是孤立事件,他的被捕和牺牲背后,是一场关于台湾岛内政治斗争、对大陆情报渗透、以及美苏冷战背景下的复杂博弈,如果不把整个背景拉开来看,不仅难以理解吴石为什么会被抓,更无法理解刘建修那句“将军是我见过唯一把姿态守到最后一步的人”。
吴石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后来在国民党军中一路晋升,抗战时期屡建战功,他在国民党军队中并非无名之辈,抗战胜利后被调往南京,参与接收日军投降事宜,几乎是中枢级别的军事高层。
1949年前后,当国共内战进入尾声,大陆局势逐渐明朗,不少国民党高层开始安排后路,准备退守台湾,但在这一时期,吴石却做出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秘密加入共产党,向中共中央提供台湾方面的军事布防计划。

吴石的身份极其特殊,他是国民党高层,熟悉军政核心机密,却又暗中为中共传递情报,根据台湾“国防部”后期解密的内部资料,吴石当时已经直接将台湾的军事部署、电台频率、军队调动计划通过地下电台传递到大陆,对解放军登陆福建、进行东南沿海防御布置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正因如此,他成了台湾当局的“头号通缉对象”,1950年3月,吴石被以“通共”罪名秘密逮捕,关押在保密局三号牢房,与他一同关押的,还有一些被怀疑为共产党地下组织成员的人,包括刘建修。

刘建修当时年纪还小,刚参与情报工作不久,就被当局以“涉密”名义抓了进去,他回忆说,刚被推进那间阴暗的牢房时,连方向都没搞清楚,只听见有人平静地说了一句:“你喊破嗓子也没用。”他说这句话他一辈子都忘不了,因为说这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吴石。
监狱的环境极差,五平方米的牢房关着八到十个人,空气混杂着霉味和污秽,吴石在这种环境下,仍然保持着整洁的衣着、挺直的脊背,用稻草做软垫,看书、记笔记,他几乎不抱怨,也不谈自己的处境,每天被带出去审讯,再被抬回来,满身是伤,仍旧不发一言。
刘建修说,他亲眼看着吴石被电刑、烙铁烫伤、用竹签撬指甲……但每次回来,吴石都尽量不让狱友担心,他的左眼后来彻底失明,脚踝浮肿到连鞋都穿不上,但他从未求饶一句,保密局内部的审讯记录也证实,吴石从头到尾都没有交代任何实质性信息。

而在吴石被捕期间,台湾当局对岛内的清查行动也进入高峰,1950年,台湾展开了大规模的“匪谍肃清”,包括“六三事件”等一系列政治案件,波及数百人。
这些案件背后的实际操作,很多都被认为是当时蒋介石政权为稳定政局、清除异己而发动的政治清算,《台湾白色恐怖研究报告》显示,仅1950年一年,就有超过三千人因“通共”或“思想不忠”被捕,很多人并未经过公开审判就被秘密处决。
吴石在牢房中被关押了三个多月,每一次审讯回来伤势都更严重,6月10日早上,看守送来了一碗白米饭和两块红烧肉,这是在监狱里从未有过的待遇。

同行的人都明白,这就是“断头饭”,吴石吃了几口饭,就把红烧肉分给了其他狱友,然后开始整理衣服,把书和草叶摆好,他没有说太多话,只是静静站起来,头也不回地走出牢门。
台湾的“保密局”后来公布的资料显示,吴石是在1950年6月10日下午被执行枪决的,地点在马场町刑场,与他一同被处决的,还有共产党员陈宝仓、聂曦光、林振雄等人,都是台湾地下党组织的重要成员。
他们在枪决前都拒绝蒙眼,直视行刑队,根据当时台湾记者的回忆,吴石的遗体当晚被匆匆焚烧,家属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刘建修说,那天以后他再也没见过吴石,他出狱后,将吴石在监狱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整理了下来,包括牢房的布局、饭菜的味道、吴石的手记、他带回来的那几根草叶,他说,这不是为了写书,也不是为了宣传,而是因为他不想忘记那三个月里和将军在一起的日子。
吴石的案子在解密后,成为当年“白色恐怖”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之一,台湾方面在2000年以后对一些历史案件进行平反,吴石被追认为“冤案”,但这距离他牺牲已经过去整整五十年。
即便如此,他的形象在大陆和台湾的历史文献中也极其有限,很多普通人甚至不知道这位将军曾牺牲在秘密监狱中。

而刘建修的回忆,则成为为数不多能还原吴石在狱中真实状态的记录,他没有用什么宏大叙述,也没有进行宣传式的包装,只是把自己亲眼看到的写了下来。
他说,吴石从不喊痛,也不哭叫,最多只是喘气,哪怕脚肿得穿不进鞋,也坚持自己穿,哪怕手指被撬得血流不止,也把书页翻得整整齐齐。
吴石的事件,放在今天看,仍然有很多值得回顾的细节,比如为什么他会选择在那个时间节点倒向共产党?他是否知道自己一旦暴露,几乎没有活路?

而最让人疑问的,是他为何在最关键的时刻仍要坚持不吐露任何情报?这些问题或许刘建修也没有答案,但他说,将军那句“嘴里说出的话,收不回来”,他一生都记得。
2021年,台湾“国家人权博物馆”在白色恐怖展览中,首次展出了吴石相关的文献,包括他被捕的审讯笔录、刑场记录、以及几页手写笔记,这些资料的公开,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位曾在中国抗战时期立下大功的将军,在台湾的最后时光是怎样度过的。
吴石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时间推移而被掩埋,反而在越来越多的历史研究中被重新提起,比如在研究台湾1950年代政治运动的学者中,吴石被认为是岛内第一批被处死的高阶军官,其案件标志着“肃清通共”的全面展开。

而在大陆的情报历史研究中,吴石被称为“最隐秘的卧底之一”,其提供的军事布防资料被认为直接影响了厦金战役的战术安排。
刘建修的回忆也给这些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素材,他没有复杂的政治立场,也不参与历史争论,他只是见证了一个人,在最残酷的环境下,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守住最后的尊严。

59年过去了,吴石的故事仍然不是很多人知道,但刘建修说他每次讲起那段日子,眼眶都湿。
他说自己不是英雄,也没什么贡献,但他能记住一个真正的军人,怎么在最黑暗的地方,还能挺起背脊、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头条媒体人计划#
参考资料:
“红色密使”的“家国密码”“潜伏者”吴石的传奇人生,2021-06-08,海外网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