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天,全国楼市又一次站到了风口浪尖上。这一次,不是“房价冲天”,而是“挂牌爆表”:二手房在售量突破750万套,创下历史纪录。
与此同时,70个大中城市里有68个房价下跌。一边是卖不出去的房子在堆着,一边是买不起也不想买的年轻人在观望着。
问题是——这波下跌,是“刮骨疗伤”,还是“病入膏肓”?未来三年,是继续向下,还是悄悄筑底?咱们得把这盘棋的局势看清楚,才能知道该不该出手。
先别急着讨论未来,咱得先看清现在的“病情”有多重。不夸张地说,如今的楼市,正在经历一场深度调整,而且不是某个环节出问题,是“全身发烧”。
从数据上看,2025年最新的统计显示,70个大中城市中有68个房价出现环比下滑,平均跌幅达到7.32%。这可不是几套豪宅打折的“小打小闹”,而是一种全国性"塌方"。
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也不再坚不可摧,部分区域二手房价格比2022年最高点掉了三四成。深圳某些地段甚至跌了超过40%。这不是“价格松动”,而是“地基松动”。
二手房市场更是冷如冰窖。挂牌量虽然冲上750万套的天花板,但成交量却持续低迷。挂牌多、成交少,意味着什么?房主想卖,买家不敢买,“有价无市”的僵局越拉越长。
这种局面背后,是购房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收入增长慢、就业不稳、政策预期模糊,大家宁愿观望,也不愿轻举妄动。
城市之间的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一线城市核心区还算稳得住,像北京西城的学区房,还能扛住价格;但只要出了环线,价格立马跳水。
三四线城市更是惨烈,部分地方新房价格跌到了3000元一平米以下,几乎回到了十年前。你不能怪市场“无情”,资源与人口就是这么现实:人去哪儿,钱就去哪儿,房价自然就跟着走。
而房企呢?情况也不妙。2025年第二季度,房企到期债务高达1574亿元,全年总量超5000亿元。很多开发商已经从“造房机器”变成了“债务工厂”。
房子不再是增值的筹码,反而成了拖着家庭下行的负担。大家不再把买房当成“致富捷径”,而是开始问万一卖不掉怎么办?
房价之所以跌得这么深,不只是市场本身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在往另一个方向走。
首先是供需错位,房子是多了,但想买的人少了。当前全国商品房库存面积达到7.6亿平方米,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大量的楼盘“烂”在市场里。
与之相对的,是年轻人买房意愿的持续下滑。根据最新调研,25到30岁人群中,仅有48%的人表达有购房意愿。五年前,这个比例还有65%。这不仅仅是钱包问题,更是观念问题。
再说得直白点,年轻人开始“看破”买房这件事。过去的逻辑是“买房就是安稳”“房子就是财富”。现在大家想的是“不如租房+理财,灵活又轻松”。
尤其是经历了疫情和经济调整之后,很多人意识到,背上30年房贷,不一定是“上岸”,可能是“下沉”。“六个钱包”把一套房子供出来的模式,正在被新一代人彻底质疑。
政策层面也在悄悄转弯,虽然“房住不炒”的基调没变,但限购、限贷的政策开始松动。首套房贷款利率已经降到3%左右,接近历史低点。
各地也在试探性推出“先住后付”等新模式,希望激活市场。但问题是,政策再暖,信心没跟上,市场也不买账。大家不是没钱,而是不敢把钱投进去。
经济结构也在撬动整个楼市的根基,过去房地产是“压舱石”,现在逐渐退居“配角席”。国家资源正在往新能源、人工智能、芯片等方向倾斜,房地产的角色正在被“去金融化”。
换句话说,房子不再是贷款的敲门砖,也不再是家庭资产的核心配置。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经济脱钩。
而且,别忘了,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深水期”。人口红利不再,出生率持续走低,迁徙意愿也在下降。
中国在近期公开会议上就指出,要推动房地产“软着陆”,避免系统性风险。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一个时代逻辑的清醒认知:房子会越来越多,买的人会越来越少。
看到这儿,问题来了:房价未来三年到底怎么走?答案不在水晶球里,而在逻辑之中。
一种可能,是继续下跌。如果当前的结构性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按照高盛等机构的预测,一线城市可能还会再跌10%-15%,三四线城市可能继续大跌20%-30%。
这不是恐吓,而是现实推演。尤其是那些人口流出、产业单一的小城市,风险尤为突出。房子可能真的“只值砖”。
另一种可能,是政策托底起效,市场逐渐企稳。比如中国力推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在多个城市试点,“先租后买”“以租代售”的项目正在推进。
如果这些政策能激活市场信心,加上利率继续低位运行,到2026年后核心城市可能率先回暖。但这个过程不会快,也不会全面爆发,属于“结构性修复”。
更现实的,是第三种路径:下跌速度放缓,分化进一步拉大。也就是说,市场不会一刀切地“触底反弹”,而是“有的城市还在跌,有的城市已经平”。
比如重庆、成都这类资源型+人口流入型城市,可能率先企稳;而东北、西部一些收缩型城市,可能继续下行。这个趋势,和过去“全国一盘棋”的时代彻底说再见了。
那么,普通人怎么办?对刚需家庭来说,别指望抄底一夜暴富,买房要看区域、看配套、看流动性,别被“低价诱惑”冲昏头脑。
对于年轻人来说,“租购结合”是理性选择。现在的低利率窗口,确实是个入场机会,但前提是你买得起、供得起、扛得住。
家庭资产配置也要跟着转型:别把所有鸡蛋都放在房子里,多元投资才是抗风险的关键。
房价跌不跌,其实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准备好了接受一个“房子不再万能”的时代。
未来三年,楼市或许还会晃一晃,但真正的变化,是人们对房子的认知已经改写。与其焦虑何时“抄底”,不如思考如何“翻篇”。房价终将归于理性,而生活的选择权,才是我们最大的资产。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8月各线城市房价环比下跌,房地产市场仍在朝着止跌回稳方向迈进2025年09月15日 21:05 华夏时报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