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不起就制裁!大疆起诉美国国防部,注定输的官司,也要打到底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大家好,这里是北境翁,今天来给大家聊一下大疆起诉美国国防部的情况。在美国的警察巡逻车里、消防救援现场、婚礼拍摄现场,甚至建筑测绘工地上,10台无人机里有9台印着“DJI”的标志,大疆凭一己之力占据美国消费级无人机市场90%的份额,全球市占率更是突破70%,成了“无人机”的代名词。

可就是这样一家靠技术赢得市场的中国企业,却被美国国防部追着打了8年:从2017年的“安全警告”,到2022年被贴上“军工企业”标签全面封杀,再到2025年不服判决坚持上诉。

美国的打压套路如出一辙,可大疆偏不低头。这场跨国官司的背后,难道真的是“安全风险”?还是美国科技霸权的阴谋?大疆执意上诉,又到底在争什么?

大疆的“原罪”

美国对大疆的穷追不舍,从来不是“安全问题”,而是大疆的两大“优势”太刺眼,几乎垄断的市场地位,和甩开美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实力,直接动了美国的“产业蛋糕”。

先看市场垄断的压力,2017年的相关报告显示,大疆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份额高达72%,美国市场更是夸张到90%。

当时美国本土的无人机企业还有三家,可这些企业的产品要么技术落后,要么质量问题频出直接退出消费级市场。

到2020年,美国本土企业几乎全军覆没,连美国加州消防局、FBI都不得不依赖大疆,2023年加州消防局用大疆无人机完成217次救援,占全年救援案例的68%,没有大疆,很多山火救援根本无法开展。

再来看看技术优势的威胁,大疆的核心技术,飞控系统、影像传输、电池续航,在全球都是领先水平。

比如大疆的“OcuSync”传输技术,能实现10公里内的高清图传,延迟低至20毫秒。电池续航比美国本土产品平均长40%,还支持快充。

更关键的是,大疆能把复杂技术做成“傻瓜式操作”,普通人半小时就能学会飞行,而美国企业的产品需要专业培训才能上手。

这种“技术、体验”的双重优势,让美国根本没法靠市场竞争打败大疆,既然打不过,就只能靠政治手段“压制”。

美国的“打压套路”

美国对大疆的打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绞杀术”,每一步都在给大疆贴负面标签,最终实现全面封杀。

2017年8月,美国陆军突然发布内部备忘录,以“网络安全风险”为由,要求部队停止使用所有大疆产品。可他们从来没拿出过任何证据,既没证明大疆偷采数据,也没证明存在后门。

当时加州消防局局长公开反驳:“我们用大疆五年,从来没出现过数据泄露问题,没有大疆,我们根本无法及时发现山火蔓延路径。”可美国不管这些,先把“安全风险”的帽子扣上,为后续打压铺路。

后来到了2020年的12月,美国商务部又把大疆列入“实体清单”,理由竟然是“技术可能被用于侵犯人权”。

这一荒唐的举措直接切断了大疆与美国企业的核心合作,美国芯片厂商不能供应核心芯片,美国软件公司不能提供开发工具。

当时大疆的一款新产品本来计划用美国高通的芯片,结果合作被迫终止,研发进度延迟了6个月。美国的目的很明显:用产业链卡脖子,逼大疆退出美国市场。

最致命的一步在2022年,美国国防部依据《国防授权法案》,把大疆正式列入“中国军事公司(CMC)名单”。这就意味着,美国政府及承包商不能采购大疆产品,美国基金不能投资大疆,甚至美国企业与大疆合作都要经过严格审批。

这相当于把大疆从美国的“官方市场”彻底踢出,连普通民间用户都开始担心“用大疆是否违法”,大疆在美国的销量当年就下滑了35%

大疆的抗争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大疆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走出了一条“法律抗争、市场突围”的双线路径,打官司是为了争“名声”,布局海外市场是为了保“生存”。

2024年10月,大疆正式起诉美国国防部,抛出三个核心论据:一是国防部列CMC名单的程序不合法,没有给大疆申辩机会。二是美方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大疆受中国政府或军方控制,大疆的股权全是民间资本。

三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只是对技术实力的认可,不等于“军工企业”,美国本土的特斯拉、苹果也有类似的国家级研发中心,为啥没被当成军工企业?

2025年9月的判决结果虽然不算胜利,法院驳回了“大疆受政府控制”的指控,却认定“大疆产品有军民双重用途”,维持了列名决定,但大疆还是立刻上诉。

大疆的律师团队解释:“哪怕只有1%的机会,我们也要打下去,因为这不只是为了大疆,更是为了所有被美国随意贴标签的中国企业。”

其实早在2020年被列入实体清单后,大疆就意识到“不能把鸡蛋放在美国一个篮子里”,开始加速布局全球市场。

2024年,大疆在欧洲的市占率达到75%,超过美国市场的峰值;在东南亚市场,大疆的销量同比增长40%,成为当地农业无人机的第一品牌;在中东,大疆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发“智慧城市”无人机系统,年收入突破10亿美元。

到了2025年,美国市场在大疆全球收入中的占比已经从曾经的40%降到15%,就算美国市场进一步收紧,也很难影响大疆的整体生存。这种“市场突围”,让大疆在打官司时有了更多底气,就算输了官司,也不用怕“活不下去”。

上诉的真相

很多人问:大疆上诉的赢面到底有多大?从法律和政治两个角度看,完全胜诉的概率不到30%,但大疆为啥还要坚持?答案是:这场官司的意义早已超越“输赢”,这是一场“规则话语权”的争夺战。

从来没有中国科技企业敢在美国法庭上公开挑战五角大楼的“安全认定”,大疆的坚持,等于在告诉全球:中国企业愿意遵守国际规则,但也绝不接受“莫须有”的指控。

这种“敢于争取”的态度,比官司输赢更重要,它为后来的中国科技企业趟出了一条“用规则保护自己”的路。

8年来,大疆从来没有因为美国的打压而低头,也没有因为官司难打而退缩。这场抗争,早已不是一家企业的“生存之战”,而是中国科技产业与美国科技霸权的“较量之战”。

也许大疆最终还是赢不了这场官司,但它已经赢得了尊严,它向全球证明,中国科技企业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面对不公的指控,我们敢于站出来说“不”;面对霸道的规则,我们敢于用规则反击。

对中国科技产业来说,这才是大疆带来的最大财富,不是90%的市场份额,也不是多少亿的销售额,而是“敢于争取、善于保护自己”的勇气与智慧。

未来,还会有更多中国科技企业走出去,还会遇到更多“大疆式”的挑战,但只要记住这堂“生存课”,就一定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数码   官司   美国国防部   美国   市场   无人机   企业   中国   技术   本土   规则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