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85岁国家一级演员病逝,最后画面曝光,被常香玉收留改命运

又一老艺术家去世了!

10月14日,国家一级演员高玉秋突然病逝,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

她生前最后采访画面曝光,她穿着病号服输液,声音沙哑但却很有力的说:我这一辈子,能遇到我恩师常香玉,是我的万幸!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5 岁丧亲流浪街头:破布鞋里藏着的苦日子

10月14日下午,一级演员高玉秋去世的消息传遍全网。

无数豫剧大师纷纷发文悼念她,在这其中,她住院的一端采访视频却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视频中高玉秋满头白发,声音嘶哑,虽然在输液,可她看着却十分精神,头发一丝不苟的盘了起来,说话也清楚。

她非常感恩能被恩师常香玉“收养”,也为自己将文艺工作用最好的质量报答国家、人民而自豪。

尤其是在她夸夸自己时,忍不住笑出声,也能看出她自身也非常满意。

别看高玉秋老师如今很风光,可她的童年却苦的让人难以想像。

高玉秋出生在陕西咸阳的一个农民家庭,祖籍是河南兰考小宋乡。

在她五岁那年,父母带她逃荒,不幸的是,他们饿死在逃荒路上,让高玉秋小小年纪就成为了一名孤儿。

幸运的是,高玉秋还是亲戚,走投无路之下她投奔西安的二姨。

原以为能有个落脚处,可没过多久,二姨夫又突发急病去世,家里只剩二姨一个人,连自己的温饱都顾不上,哪还能养得起她?

没办法,小小的高玉秋就开始在西安的街头流浪。

白天捡别人剩下的饭菜,晚上就缩在城墙根儿,冬天冻得瑟瑟发抖,夏天被蚊子咬得满腿包,她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总说:“那时候就盼着能有口热饭,有个地方睡觉,不敢想以后。”

直到 1948 年,常香玉带着戏班回到西安,还办了所 “香豫剧校”(后更名为 “香玉剧社”),专门收像高玉秋这样的苦孩子,管吃管住还不收费,校址就定在西安马厂子 13 号院。

招生海报贴出去没几天就满员了,可高玉秋还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破衣服,怯生生地站到了常香玉面前。

常香玉看着这个瘦得只剩骨头、眼睛却亮得像星星的孩子,又听她说了自己的身世,心一下子就软了。

本来学员已经招满,可她还是破例说了句:“留下吧,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

就是这句话,把高玉秋从街头拉回了戏台,也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56 年师徒情

进了剧社,高玉秋才算真正有了 “家”。

常香玉待她像亲闺女,不仅教她唱戏,还管她的衣食住行:冬天给她缝棉袄,夏天帮她剪头发,连她演出赚的钱,都怕她乱花,替她存着,年底一起交给她。

高玉秋也懂事,7 岁开始学戏,别人练 1 小时,她就练 3 小时,吊嗓子、练身段,从不喊苦。

1952 年,常香玉和丈夫陈宪章把桂剧《拾玉镯》改成豫剧,特意让 11 岁的高玉秋演 “刘媒婆”。

为了让她找对感觉,常香玉带着她在西安街头转,看说媒的婆子怎么走路、怎么说话,连递烟的小动作都教她反复练。

那年在西安南大街豫秦剧场首演,高玉秋一出场,甩着帕子,嘴里说着俏皮话,把市井妇人的精明劲儿演得活灵活现,台下掌声响了半天,她就这么一炮而红。

从那以后,高玉秋成了舞台上的 “多面手”。

青衣、花旦、老旦、闺门旦、彩旦,五个行当她都能驾驭,80 多部戏里,她演活了近百个角色。

《断桥》里的白素贞,水袖一甩,唱腔里满是千年蛇妖的深情;《白奶奶醉酒》里的白奶奶,又滑稽又可爱,逗得观众捧腹。

之后在现代剧《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中演绎,也让无数观众惊艳。

最让她难忘的,是1966 年,常香玉受难,20 多岁的她吓坏了,只能上台说了违心话。

后来想起这事,她总用拳头捶自己的脑袋,躲着不敢见常香玉。可常香玉却主动劝慰她,让她不要多想,缓和两人关系。

也正是常香玉的言传身教,让高玉秋更坚定了要把常派艺术传下去的决心。

1987 年大兴安岭火灾,常香玉带着豫剧团义演,演出结束后,特意把高玉秋拉到台上,对着观众说:“这是我学生高玉秋,跟了我 40 年,彩旦演得最好,是咱豫剧第一!”

瞬间,台下掌声雷动,高玉秋站在台上,眼泪止不住地流:她知道,自己没辜负恩师的期望。

她把 “戏比天大” 刻进骨子里

高玉秋的人生,不光有戏台的光鲜,也有风雨的打磨。

1985 年,她和豫剧文小生泰斗王素君合作的《必正与妙常》录成磁带,可出版社却把封面照片搞错了;1994 年重发时,剧名改成《陈妙常》,还直接把她的名字去掉了。

这事让她特别委屈,那是她和王素君反复打磨的戏,怎么能说删就删?

她找出版社理论,对方却不当回事,没办法,她只能把出版社和王素君告上法庭。

王素君也委屈,说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事,后来两人干脆一起告出版社,官司一打就是 11 年,直到 2005 年才和解。

有人说她较真,可她却并非是为了名利,一切都是因为戏,它每段唱腔、每个角色,都不能被随便糊弄。”

1995 年退休后,高玉秋也没离开戏台。她成立常派艺术传承小组,在培训班里教学生,唱腔里的气口、身段上的讲究,全是当年常香玉教她的老规矩。

2014 年收徒郭青峰时,她特意把常香玉的墨宝 “艺无止境” 挂在墙上,对学生说:“唱戏先做人,把每句唱词都唱到心里去,才算对得起常老师,对得起戏迷。”

晚年的她,心脏病越来越严重,每天要吃一大堆药,去医院成了家常便饭,可只要有传戏的机会,她还是会拄着拐杖去。

有次在培训班教《对花枪》,她站在台上,手把手教学生甩枪的动作,累得喘粗气,却笑着表示我老了,常派的戏不能老!

2025 年 10 月 14 日,高玉秋因为心脏病发,抢救无效离世了,这一年她87岁。

高老师算是高寿了,也相信在她的教导下,常派戏曲会越走越远。

结语

回望高玉秋的一生,从 5 岁流浪街头的孤女,到 85 岁离世的豫剧名家,她的命运被常香玉改写,又用一辈子改写了常派艺术的传承。

她留下的,不只是《拾玉镯》《桃李梅》这些经典剧目,更是 “戏比天大” 的初心,是从恩师那里接过的、又传递下去的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5

标签:娱乐   痛心   画面   演员   命运   豫剧   恩师   戏台   玉带   街头   彩旦   西安   唱腔   出版社   玉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