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烟火气中,总有一些普通人的故事能温暖人心,他们用坚守与热爱,成为一代人的记忆符号。近日,成都 “陈记爷爷婆婆蛋烘糕” 的摊主陈利明爷爷离世的消息,让不少成都市民及曾品尝过他手艺的人倍感惋惜。这位 82 岁的老人,用几十年的时间,以一个小小的蛋烘糕摊位承载起生活的重量,也传递着对妻子的深情,他的离去,不仅带走了一份独特的美味,更让人们怀念起那段充满烟火气的岁月。深入了解他的一生,能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坚守与温暖。
9 月 14 日,一则令人悲痛的消息在成都餐饮圈与社交平台悄然传开 ——“蛋烘糕爷爷” 陈利明已于 9 月 13 日 23 点与世长辞,享年 82 岁。这一消息最初由陈利明的女儿通过社交平台发布,随后,餐饮圈多位友人纷纷发文悼念,有人写道:“蛋烘糕爷爷是带着蛋烘糕去天堂找婆婆了。” 简单的一句话,饱含着对老人的不舍与祝福,也勾起了人们对他与妻子范修玉那段相伴岁月的回忆。红星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陈利明的儿子,对方确认了父亲离世的消息,言语中难掩悲伤。
陈利明的儿子向记者透露,父亲离世前因慢阻肺晚期,在华西医院 ICU 接受了四十多天的治疗。这段时间里,家人始终陪伴在侧,看着父亲与病魔抗争,却也深知父亲的病情已到晚期,治疗过程充满痛苦。“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儿子的话语中带着无奈与心疼,他表示,目前家人正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后天将在殡仪馆为父亲举行告别仪式,同时也向所有关心父亲的人表达感谢。由于要处理父亲的后事,家中原本经营的蛋烘糕摊位,近期暂时不会出摊,这个陪伴了成都市民数十年的摊位,暂时按下了暂停键。
回溯陈利明的一生,与蛋烘糕的缘分始于 1987 年。那时,他与妻子范修玉为了维持生计,在成都玉林路附近支起了一个小小的蛋烘糕摊位,招牌上写着 “陈记爷爷婆婆蛋烘糕”,简单却充满烟火气。当时的蛋烘糕利润微薄,一个只卖几毛钱,但老两口凭借着勤快与坚持,每天从清晨忙碌到深夜,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元,这笔收入在当时足以支撑起整个家庭的开销。陈利明后来回忆起那段日子,总说辛苦却充实:每天清晨 5 点多,天还没亮,他就和妻子起床准备食材,面粉、鸡蛋、白糖等原料要精心配比,才能做出口感松软的蛋烘糕;白天守在摊位前,不停地搅拌面糊、转动烤锅、添加馅料,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很少;直到深夜 11 点,街上的行人渐渐散去,他们才收拾摊位回家,往往累得倒头就睡。
凭借着地道的口味与实在的用料,老两口的蛋烘糕摊位很快积累了口碑。摊位前时常排起长队,不仅有周边的街坊邻居,还有不少从外地来成都旅游的游客,专门循着名气找来。有位老顾客从年轻时就开始吃他们家的蛋烘糕,一吃就是 20 多年,后来每次来都会一次性买十几个,说是要带给家人和朋友尝尝;还有游客吃完后,特意留下联系方式,说下次来成都还要再来光顾。陈利明和范修玉总是笑着接待每一位顾客,耐心询问他们的口味偏好,甜口的奶油、肉松,咸口的榨菜、肉末,每一种馅料都给得很足,让顾客吃得满足。
随着年龄增长,陈利明和范修玉逐渐到了退休的年纪。辛苦了大半辈子,他们没有选择在家安享晚年,而是决定用攒下的积蓄,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陈利明曾对身边人说:“我要和她一起,耍到耍不动的那一天。”74 岁那年,他带着妻子开启了旅行之路,不仅走遍了全国近 20 个省份,还自驾前往老挝、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陈利明喜欢骑行,范修玉热爱旅游,为了让旅行既经济又自在,他们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加入了当地的老年体协骑游队。骑着三轮摩托车,他们穿梭在不同的城市与乡村,欣赏过壮丽的山水,也体验过不同的风土人情。10 多年的时间里,他们骑坏了 9 辆三轮摩托车,每一辆都承载着两人的美好回忆。
然而,平静幸福的生活在几年前被打破。陈利明的儿子不幸下岗,家庭经济再次面临压力。本已退隐多年、一心享受旅行的老两口,毅然决定重新出摊,“陈记爷爷婆婆蛋烘糕” 的招牌再次在玉林路亮起。这一次出摊,引发了当地媒体的关注,老两口的故事登上了报纸头条,被人们称为 “神雕侠侣”—— 他们不仅为家庭扛起责任,更用坚守诠释着爱情与担当。实际上,陈利明的蛋烘糕手艺并非自学成才,他是成都蛋烘糕创始人曾大爷的传世弟子,手艺精湛。在他的影响下,成都如今不少知名的蛋烘糕制作者都是他的徒弟,他也因此为成都蛋烘糕这一传统小吃的传承做出了贡献。当地相关部门为了表彰他的坚持与贡献,还特意为他的摊位开通了当街摆摊权限,并授予 “突出贡献奖”。
后来,陈利明将蛋烘糕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儿子,看着儿子逐渐熟悉摊位的经营,生意慢慢走上正轨,他才放心地再次和妻子踏上旅行之路,继续过着让人羡慕的 “神仙眷侣” 生活。但命运的无常总是让人猝不及防,几年前,范修玉因急性病意外去世,这一打击让陈利明深受重创。他因过度悲伤大病一场,右眼患上青光眼,最终完全失去视力,腿脚也变得不便,出行只能依靠轮椅。曾经那个骑着三轮摩托车带妻子环游世界的老人,如今被困在了小小的轮椅上,但他骨子里的乐观与坚强并未消失。
友人王女士在 2017 年认识陈利明夫妇,她回忆说,范修玉去世后,陈利明虽然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却依然保持着开朗的心态。每次见面,他都会戴着墨镜,看起来酷酷的,即便身形消瘦,说话依然中气十足,对过去与妻子一起摆摊、旅行的往事如数家珍,言语间满是对那段时光的怀念。王女士说,陈利明对生死早已看得淡然,唯一的遗憾,是没能将传统手艺蒸蒸糕继续传承下去。9 月 14 日清晨,王女士刷到陈利明离世的消息时,悲伤不已,她在社交平台写道:“原来人生海海,我们渺小如浪花,潮来聚集,潮退再也不见。” 她希望这位乐观豁达了一辈子的老人能一路走好,“希望婆婆和爷爷相遇的地方,永远充满鲜花和阳光。”
陈利明离世的消息传开后,不少曾吃过他蛋烘糕的市民、游客,以及关注过他故事的网友,都在社交平台表达了悼念之情。有网友留言:“小时候总拉着妈妈去买爷爷的蛋烘糕,奶油味的至今还记得,爷爷一路走好,在天堂和婆婆继续做蛋烘糕。” 还有网友说:“去年去成都旅游,特意去玉林路找过这个摊位,可惜当时没出摊,没想到再也没机会尝到了,愿爷爷在另一个世界安好。” 成都本地的一些餐饮从业者,也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悼念陈利明,有的在店铺门口摆放鲜花,有的在社交媒体分享与他的交集,共同缅怀这位用手艺温暖了一座城的老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