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个日常动作,会导致血栓脱落、堵塞血管,以后尽量别再做了!

小李早上起床转动脖子时突然感到一阵眩晕,随后半边脸麻木,几分钟内视物模糊,被家人紧急送医。

医生诊断:颈动脉血栓脱落引发的短暂性脑缺血。你可能想不到,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的动作,竟隐藏着威胁生命的危险。

血栓,这个隐形杀手,正悄悄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血栓的隐秘危机

血栓就像河道中的"拦路石",阻碍血液正常流动。

当血管内壁受损或血液流动变慢,血小板会聚集在一起形成血块。

这些血块一旦形成并脱落,随血流奔向心脏、大脑或肺部,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心脏血管被堵,心肌缺血,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脑部血管被堵,脑组织缺血坏死,导致脑梗塞;肺部血管被堵,影响呼吸功能,出现肺栓塞。

这些都是血栓脱落后的"灾难性事件"。

哪些人容易得血栓?

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风险更大;长期卧床的患者,血液流动缓慢,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

吸烟、肥胖者血液黏稠度增加,更易形成血栓;长时间久坐不动的上班族和长途旅行者,下肢血液回流受阻,也是高危人群。

医学研究表明,超过60%的血栓患者在发病前都存在明显预警信号,只是没有得到重视。

日常生活中多留心,或许能避免血栓带来的健康威胁。

五大预警信号敲响警钟

身体会通过各种方式提醒你血栓正在形成,识别这些信号至关重要。

疼痛是最常见的警示信号。心前区持续性疼痛可能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征兆;

持续性剧烈头痛,尤其是伴随眩晕,可能预示脑部血管问题;单侧小腿持续性疼痛,特别是按压加重,可能是深静脉血栓的表现。

麻木感来得突然又明显。

半张脸突然麻木,嘴角歪斜;一侧肢体突然感到麻木无力,活动受限;

手指或脚趾端麻木发凉,这些都是血流受阻的危险信号。

水肿也是重要征兆。单侧腿部明显水肿且伴随疼痛,可能是深静脉血栓;

颈静脉回流受阻导致面部水肿;脑水肿引起头痛和意识改变。这些非对称性水肿都需警惕血栓可能。

模糊症状最易被忽视。讲话含糊不清,口齿不利;视物模糊,视野缩小;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这些症状可能是脑部血栓形成的早期表现,应立即就医。

晕厥是严重的预警信号。突然眩晕,失去平衡;短暂性意识丧失;昏厥现象反复发作。

这些都可能是脑部血流供应不足的表现,需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当发现以上症状,尤其是多种症状同时出现时,应第一时间就医检查,血栓形成的黄金干预时间通常在6小时内。

日常三大危险动作需警惕

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常的动作,对于特定人群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用力转动脖子看似普通,实则危险。特别是中老年人,颈部动脉壁可能已有硬化斑块。

猛烈转动脖子可能导致不稳定斑块破裂或血栓脱落,引发脑部缺血。

正确做法是:转动脖子时动作要缓慢轻柔,幅度不宜过大;

做颈部活动前最好先热身;如颈部不适,应避免自行按摩,而是寻求专业医疗建议。

久坐猛起身隐患多。久坐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形成血栓。

猛然站起可能导致不稳定血栓脱落,或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导致眩晕跌倒。

安全做法是:久坐后先原地踏步几分钟,促进血液循环;起身动作要缓慢,先坐直,再慢慢站立;感到头晕时立即坐下,避免跌倒。

大力按摩下肢风险高。

对长期卧床、骨折术后或有血栓风险的患者进行大力按摩下肢,可能导致已形成的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这一致命并发症。

正确做法是:高危人群应避免大力按摩小腿;专业医疗人员会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及如何按摩;有下肢疼痛或水肿时,应先查明原因再决定是否按摩。

血栓预防全面攻略

预防血栓形成,需从生活方式入手,全面调整。

合理饮食是基础。低盐低脂低糖饮食能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有助降低血脂;

适量饮水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可降低血尿酸水平。

适当运动是关键。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每周至少150分钟;

练习踝泵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长途旅行中定时活动下肢,避免血液淤滞。

健康习惯要培养。戒烟限酒,尼古丁和酒精会增加血栓风险;控制体重,肥胖是血栓形成重要危险因素;

保持心情愉悦,长期精神紧张会导致血管收缩;规律作息,避免长时间熬夜。

严格管理基础疾病。三高患者定期监测指标,严格按医嘱服药;

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患者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波动;血脂异常者定期复查调整用药。

紧急应对血栓危机

当怀疑血栓形成或脱落时,争分夺秒的正确应对至关重要。

第一步是立即停止当前活动,保持镇定。

如果是下肢可能有血栓,不要继续按摩或活动该部位,避免血栓脱落;如果是颈部不适,保持颈部固定,避免转动。

第二步是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向急救人员清楚描述症状和发病时间。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窗通常在发病后4.5小时内,时间就是生命。

第三步是采取正确姿势等待救援。

如怀疑下肢血栓,保持平卧,抬高患肢;如怀疑脑血栓,半卧位,头部略抬高30度;如怀疑心脏问题,采取舒适体位,避免体力活动。

第四步是准备好个人医疗信息。包括既往病史、过敏史和目前用药情况,这些信息对急救医生至关重要。

第五步是到达医院后积极配合检查治疗。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确诊;医生可能采用溶栓、抗凝、介入手术等治疗方法。

统计数据显示:脑卒中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每缩短15分钟,患者3个月良好预后率就提高4%。

《——【·结语·】——》

血栓就像潜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不知何时会引爆健康危机。

识别预警信号,避免危险动作,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监测,是预防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

健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的良好习惯构建的坚固堡垒。守护血管健康,就是守护生命线。

信息来源: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官网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官网

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

美国心脏协会血栓防治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养生   血栓   血管   日常   动作   下肢   血液   患者   健康   脑部   水肿   颈部   血栓形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