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确诊“渐冻症”到如今,蔡磊已经坚持抗争了7个年头。
打破了医生对他只有3-5年寿命的预测。
而最近蔡磊深夜发文带来好消息,宣告奇迹已经发生。
这时候大家才懂倪萍当年那番话的含金量。
蔡磊这小伙,从小就成绩拔尖,同学们都把他叫做“外星人”。
后来他研究生毕业后,先去三星中国总部当税务经理,接着跳去安利,最后在万科做到集团总税务师,一步一个脚印往上走,全靠真本事说话,没半点虚的。
2011年他又瞅准互联网风口,主动降薪跳槽去京东。
当他知道京东一年光纸质发票的成本就快一个亿后,竟当场拍板牵头搞电子发票。
没想到,仅仅45天他就弄出来内地第一张电子发票,之后,更是一点也停不下来。
他不仅带队搞出了首张电子营业执照,还参与了《电子商务法》立法,就连“中国税务十大杰出人物”的奖也是拿得手软,可以说,副总裁的位置他可是坐得稳稳的。
可谁能料到,这部爽文才“演”了一半,就被紧急叫停了。
2018年他总觉得身体不得劲,左胳膊没劲还老肉跳,但他只当是熬夜熬出来的小毛病,硬扛着没当回事,直到有次抱孩子时,胳膊突然软了一下,幸好被老婆段睿及时扶住才没摔着孩子,他这才真慌了,赶紧抽时间去医院检查。
从2018年8月到2019年9月,前前后后查了六次,才得到了确诊结果:渐冻症。
当时,医生也没绕弯子,直接对他说了大实话:这病目前没特效药,一般人最多撑5年。
换旁人遇到这事儿,可能早垮了,但蔡磊偏不是个“怂货”。
他干脆辞掉了京东的工作,不是扛不住压力,是怕分心。
对抗渐冻症这事儿,得拿出全部精力全部身家来拼才行。
辞职后没几天,他就把这些年在万科、京东挣的积蓄全掏了出来。
连北京的两套房子都抵押了,前前后后算下来,差不多砸进去一个亿,咬咬牙搞了家生物医药公司。
而且,蔡磊这人做事向来不凑活,招的员工也全是硬茬子 。
有在实验室泡了十年的药物研发博士,有在大药企管过十几年生产的高管,连实验室里的离心机、显微镜都挑最贵的买,标准高到同行来参观都直咋舌,说这配置赶上国家级实验室了。
只不过,他也知道光靠自己公司研发不够,所以又牵头搭了个渐冻症科研平台。
但是,一开始没多少患者愿意把病例信息录进去,他就每天在轮椅上,一个一个给患者家属打电话,挨个解释 “这些数据能帮科学家更快找到治病的办法”。
就这么一点点磨,没到半年,平台里就收录了两万多份患者的真实数据。
此外,蔡磊还成立了公益基金和信托慈善基金,为渐冻症患者提供经济援助和医疗支持。
可科研就是个烧钱的窟窿,哪哪儿都要钱,所以,蔡磊跟老婆段睿商量了一下,干脆搞了个 “破冰驿站” 直播间,想靠带货凑点研发经费。
那会儿他的身体已经很差了,手指僵硬的连手机都握不住,只能让助理把产品样品放在轮椅扶手上,自己凑过去看。
每次直播前他也会提前把产品信息背下来,可有时候念到一半嘴角就突然抽搐,只能停下来缓个十几秒再接着说。
但他白天还是会正常跟科研团队开视频会、看实验数据,到了8点再去直播,一直播到凌晨。
经常播到后半夜,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喝水只能仰着脖子才喝的进去。
可直播还没赚俩钱呢,网上的闲话先涌了过来。
有人在评论区骂,说“以前是京东副总裁,现在借着渐冻症卖惨圈钱”,还有人发视频说 “他捐的钱都没个准数,直播倒挺积极,指不定把钱揣自己兜里了”。
蔡磊并没跟人吵,也没扯着嗓子辩解,而是在一次直播里直接把两份文件摆在镜头前。
一份是直播收入的监管账户流水,里面每一笔进账、支出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另一份是科研拨款记录,写着上个月直播赚的 42 万,全划给了研发团队买细胞培养基。
他还特意把监管账户的编号念了出来,说 “大家要是不放心,随时可以去查,我蔡磊从做直播那天起,就没拿过这里面一分钱,所有钱都只走科研和公益这两条路”。
之后他该播还是播,只是每次开播前先公示上一周的收支明细。
他就这么坚持着,直播间里的质疑声慢慢少了,越来越多的人专门来买东西,有人备注 “算我捐的研发费”,还有患者家属在评论区说 “蔡总没骗我们,我爸的呼吸机就是基金送的”。
与此同时,他的一位老朋友也始终默默地站在他的身后,这人就是倪萍。
在一次活动上,她当着众人的面谈到了蔡磊的现状,说他胳膊、腿脚、脖子全动不了,每天离不开呼吸机,连说话都含糊不清。
后来,再提到蔡磊 2022 年就签署的遗体捐赠协议时,她更是忍不住哽咽,声音都发颤。
她说道:“蔡磊真的很伟大,很了不起,我真的舍不得他。”
可倪萍那份藏不住的不舍,也没拦住蔡磊往前冲的劲头。
9 月 25 号深夜,这位跟渐冻症死磕六年的硬汉,用眼控仪在社交平台发了条动态。
他说奇迹真的来了,之前被医生判了 “死刑”、说活不过三年的病友,现在病情稳稳停住了。要知道,渐冻症这病向来狠,过去患者基本 3 到 5 年就会栽在呼吸肌麻痹或者肺部感染上,现在这情况,已经是硬生生把死神往后推了,可这奇迹也不是天上掉的。
这几年,蔡磊团队往科研里砸了超过 5000 万,跟上百位教授、60 多家科研机构搭了伙,建了 8 家联合实验室。
10 条药物管线都推进到了临床阶段,其中两款还拿到了美国 FDA 的孤儿药资格,这在全球都是少见的突破。
他自己也没闲着,早前试过人工智能喉,当可以重新发出清晰声音时,他高兴得不行。
团队还靠技术筛出不少有潜力的药物靶点,简直比以前瞎找效率高多了。
他还在动态里说得笃定,奇迹还会接着来。
这可不是空口说白话,是 20 个月里上百个科研项目堆出来的底气。
那些曾经只能等着倒计时的病友,现在真的能看见活下来的希望。
这光景,确实能感觉到,生命科学的新苗头要冒出来了。
参考来源: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