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能不能不去上学?”
当这句话从孩子嘴里冒出来,多数父母的本能反应是讲道理、说教、指责。
可他们没听见,这句话背后有着孩子没出口的求救“我在水里,快淹死了。”
我发现,比起学业中断的困境,休学孩子更难承受的,是父母的“情感隔离”。
他们要么对孩子的痛苦视而不见,要么用自己的焦虑包裹住孩子的真实需求,让孩子在孤独的困境里,连求救的声音都被淹没。
01
一个休学孩子最大的悲哀
是摊上了「情感隔离」的父母
我发现,高学历、高认知的家长往往因自身奋斗经历,对孩子的 “后退” 难以接受,焦虑感也普遍更高。
但无论学历高低,家长若被自身焦虑主导,就会失去感受孩子痛苦的能力。
就像孩子在水里挣扎,家长若能先察觉到孩子的恐惧与无助,而非只顾自己慌乱,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困境。
而那些对孩子的痛苦麻木、甚至嫌弃的家长,本质上是自身内在创伤被触发,陷入了情绪隔离。
心理学中的 “情感隔离”,是指个体在面对难以承受的负面情绪(如痛苦、恐惧、无力)时,不自觉启动的心理防御机制 —— 通过切断自身与负面情绪的连接,避免被情绪击垮。
家长会有两种典型表现:
一种是 “麻木式隔离”:
家长对孩子的挣扎视而不见,甚至对孩子的哭闹、焦虑无动于衷。
比如
孩子说 “上学像坐牢”,家长只会冷冷地说 “别人都能去,就你不行”;
孩子躲在房间不愿出门,家长只会抱怨 “你怎么这么懒”。
这种状态下,家长并非没有感知能力,而是不敢面对 “孩子正在受苦” 的事实 ——
承认孩子痛苦,就意味着要承认 “我没能力保护孩子”“我的教育出了问题”,这种自我否定的痛苦,比孩子的困境更让家长难以承受。
于是,大脑自动 “关闭” 了共情通道,用麻木掩盖内心的崩溃。

另一种是 “焦虑式隔离”:
家长看似对孩子的状态极度关注,每天催促 “你该复学了”“你要努力”,但这种关注本质上是 “自我焦虑的投射”,而非对孩子的理解。
比如家长反复追问 “你到底什么时候能上学”,其实是在缓解自己 “孩子未来会毁掉” 的恐惧;
家长强迫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其实是在对抗 “我无法掌控局面” 的无力。
这种情况下,家长的情绪被自身焦虑填满,根本没有空间去感受孩子的真实需求。
就像一个人在洪水里拼命挣扎时,眼里只有自己的安危,看不见身边同样在求救的孩子。

02
为什么家长对孩子的状态
“无能为力”
面对厌学休学的孩子,家长的“无力”不是真的没有办法,而是家长的心理能量被内耗耗尽,连“伸出手”的力量都没有。
背后往往有三个关键根源:
1、自身创伤被“激活”:家长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过去的自己”
不少家长在成长过程中,小时候可能也会被父母逼迫“必须考第一”,不允许表达脆弱。
如今,看着自己无力的孩子,就会不自觉想起当年“无助”的自己。
此时,家长的情绪会陷入“双重痛苦”:
一方面要解决孩子的困境,另一方面要承受自己过往创伤的复发。
心理能量被这两种痛苦拉扯,剩下的只有“自保”的力气,根本无法分出精力去思考“怎么帮孩子”。
一位大学老师因自己儿子休学来妈心理做咨询。
这位妈妈小时候一直被教育“只有前进才不会被淘汰”,当面对自己儿子的厌学,触发了她“被淘汰”的创伤记忆,导致她只会用“催促”“施压”来缓解自己的恐惧,而非真正帮助孩子。
2、“全能感”崩塌:接受“我不是好妈妈”太难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都有一种 “全能感” —— 觉得自己能保护孩子,能帮孩子解决所有问题。
但当孩子出现厌学休学,尤其是复学失败后,这种 “全能感” 会瞬间崩塌:
“我连让孩子正常上学都做不到,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这种自我否定会进一步加剧心理防御——家长要么用指责孩子来转移压力;要么用逃避应对。
比如有的家长明明知道孩子需要陪伴,却故意加班不回家;
明明知道孩子需要理解,却故意跟孩子冷战。
这些行为看似 “不负责任”,实则是家长无法接受 “我帮不了孩子” 的现实。
于是,“无能为力” 就成了一种 “自我欺骗”:不是我不想帮,是孩子 “油盐不进”,以此维持最后的心理尊严。
3、“情绪容器”失灵:自己的情绪都装不下,怎么装孩子的情绪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 “情绪容器”,指一个人能够接纳、消化自身及他人负面情绪的能力。就像一个杯子,如果本身已经装满了水,再往里面倒水就会溢出来。
家长的 “情绪容器” 如果被自身的焦虑、恐惧、创伤填满,就根本无法容纳孩子的痛苦情绪。
比如家长自己每天都在担心 “孩子以后怎么办”“我老了谁管他”,这种生存焦虑已经让他们夜不能寐,当孩子再说出 “我不想活了”,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 “孩子为什么这么绝望”,而是 “你别吓我,你要是出事我怎么办”。
这种情况下,家长不是 “不想帮”,而是 “没能力帮” —— 自己的情绪都处理不了,怎么有精力去安抚孩子?
03
打破情感隔离
先“清空”自己,再“接住”孩子
理解情感隔离与无力的根源后,家长要做的不是自责 “我为什么这么没用”,而是学会 “给自己松绑” 。
只有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清空心里的 “垃圾”,才能真正看见孩子、帮到孩子。
可以从两个小步骤开始:
一是 “情绪暂停”。
当发现自己对孩子不耐烦或麻木时,先深呼吸 10 秒,告诉自己 “现在的情绪可能不是针对孩子,是我自己的问题”。
二是 “自我对话”。
问问自己 “我现在害怕的是什么?是孩子的未来,还是我自己的创伤?”
当你能分清 “自己的情绪” 和 “孩子的问题”,就已经迈出了打破隔离的第一步。
记住,家长不是 “超人”,允许自己 “暂时无力”,允许自己 “需要帮助”,才是对孩子、对自己最大的温柔。
当你能放下 “必须拯救孩子” 的执念,先疗愈自己的创伤,反而会成为孩子最坚实的依靠。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