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毛主席考察青岛,听闻王尽美母亲还在世,命令:有困难送中央

1952年,毛主席来到青岛视察。

触景伤情,他突然想起一个人,转身便对陪同人员说:“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个好同志。”

得知对方的母亲还在世后,主席又立即表示:“老人家有功,要养起来,要是有困难,可以直接送中央!”

那么王尽美究竟做过什么,毛主席为何如此看重他?

艰辛的成长经历

王尽美出生于山东莒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他未出生时,父亲便因为久病不医去世了,而他出生后没多久,祖父也病饿而死。

家里的两个顶梁柱相继倒下后,一家人的重担便落在了母亲和祖母身上。

迫于生计,祖母每天都要拖着年迈的身体去给地主家做苦工,母亲则要在家里没日没夜地纺线挣钱。而面对地主和劣绅的刁难,他们也只能默默忍受。

虽然生活穷困,但母亲却是一个非常乐观坚强的人。

她经常给王尽美讲武松打虎、窦尔敦怒惩黄天霸以及义和团驱赶洋教士的故事,教导儿子以后要做一个善良正直,爱国爱家的人。

也正是这种朴素优秀的价值观,构筑了王尽美的正义感和是非观。

小时候的王尽美渴望读书,但因为家贫,他只能躲在学堂窗户底下偷听。直到后来他被地主家的子弟选中做陪读,他才得到了学习的机会。

后来,他便凭借着聪慧的头脑以及刻苦努力的精神,考上了当地最好的小学和高小。由于他成绩太过优异,学校还免除了他的学杂费。

辛亥革命开始后,进步思想的浪潮席卷了每一位有志青年的内心,王尽美也有了更崇高的理想——救亡图存,创建一个更民主的新时代。

1918年,王尽美拿着母亲凑足的一块银元离开了家乡,来到省城求学。

当时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可以免费报考的,王尽美顺利地考上了这所学校。

在读书期间,他结识了很多革命党人,并开始涉猎革命活动。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便立即投身到了学生爱国运动中,开始带领同学们上街游行示威。

那时他身穿校服,胸前斜披“还我河山”的白布条,即使面对敌人的枪口他也敢慷慨陈词,毫不退缩。

由于号召力强,表现出色,他很快就被选为了学生运动的领袖。也正是在这时,他与另一位革命人士邓恩铭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随着五四运动的展开,全国各地的学生组织都陆续与北京的学生团体产生了联系。

没过多久,在李大钊同志的组织下,各地学生代表纷纷赶往北京参加集会。而王尽美也被选为了学生运动代表来到了北京。

也是在这个时期,他与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结识了。在李大钊的指示下,王尽美开始致力于山东党组织的建设中。

在他的努力下,我党的革命火种洒向了齐鲁大地,并开始生根发芽。

1921年,他作为山东代表参加了中共一大。

与主席的友谊

在这里,时年23岁的王尽美见到了28岁的毛主席。当时两人都住在上海法租界蒲柏路389号。

趁着会议的间隙,王尽美便经常到毛主席的房间中拜访,与他探讨革命的未来与实践。

他们身上有着很多相似点,例如都毕业于师范学校,都是农民家庭出身,又都致力于工人运动,因此他们的思想也是高度一致的。

两人第一次交谈时便相谈甚欢,随着相处的时间越来越久,他们之间的友谊也逐渐深厚。

毛主席在形容王尽美时曾说他是“耳朵大,长方脸,细高挑,说话沉着大方,很有口才”,后来便亲切地称呼他为“王大耳”。

王尽美也非常喜欢这个亲昵的称呼,他总是说:“我的智慧和才思全都藏在了这两个大耳朵中。”

会议进行到最后一天时,因为开会地点被敌人破获,一行人只能临时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进行。

为了掩盖身份,代表们都带着一些“工具”佯装成游客的身份。

期间,王尽美还用长笛为众人吹起了悠扬婉转的南方小调,获得了众人的一致好评。

毛主席笑着拍着他的肩膀说:“王大耳朵同志,你可真是多才多艺啊!”

这次会议让王尽美获益匪浅。回到山东后,王尽美便开始更加积极地投身到了革命活动中。

英年早逝

为了避开学校的视线,他白天在校内工作读书,晚上就翻墙出去进行宣传和演讲。

但日子久了,他的形迹难免暴露。有一次,他在学校的墙上张贴了一篇讽刺文章,专门抨击道貌岸然,唯利是图的校领导。

这件事在学校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校方调查清楚后,便以“破坏校规”为由将他开除了。

不过他并未离开学校,而是经常趁着晚上翻墙过来,继续帮助校内的同学进行革命工作。

1922年,王尽美作为我国代表来到莫斯科,参加了远东各国党组织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在这里,他见到了列宁同志,还参观了对方的工作室,聆听了对方的革命教诲。

由此,他的眼界变得开阔,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心,并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不久后,他又辗转来到上海,参加了中共二大。在这里,他与毛主席、邓中夏等人一起起草了《劳动法大纲》。

王尽美结合山东工运的经验,列举了保障工人权益的具体条款。这份文件在后来也成为了我党领导工人运动的纲领。

回到山东后,王尽美便开始在山海关等地开展工人运动。

为了更好的发动工人,他以学徒的身份跟着大家一起抡大锤、下井矿,晚上便办夜校,解放工人们的思想。

在他的带动下,工人们纷纷站了起来,开始大规模地进行罢工,向不良雇主争取自己的权益。

有一次,由于被坏人告发,王尽美不慎被敌人关押了起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得知此事后,400多名工人纠察队队员直接冒着生命危险冲到了警署,将他营救了出来。就这样,王尽美转危为安。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也正是他这种一次次不顾生死,为受压迫的阶级冲锋陷阵,让他在工人群体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由于这段时期过度操劳,让他积劳成疾,感染了肺结核病。

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依旧不愿疗养,而是将最后的时间都献给了工人运动。

在最后的时光里,他拖着病体先后到了北京、济南、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与当地的工人群体并肩战斗。

1925年,在一次工作中,他再也支撑不住晕倒在了奔波的路上。众人急忙将他送进医院,只是这时他已经病入膏肓,无力回天。

不久后,他便在医院去世了。弥留之际,他依旧惦记着革命事业的进程。

毛主席得知噩耗后悲痛不已。眼下正值革命的关键时期,他也只能带着战友未完成的革命遗愿奋斗下去。

后来主席也一直将王尽美同志记在心上。

1952年,他来到青岛视察。在落地的那一刻,他忽然想起了那位山东老战友,他颇为感慨地对陪同人员说:“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个好同志。”

随后他又问了王家人的情况。

得知他的母亲还健在后,主席便嘱咐道:“老人家有功,要养起来,如果有困难可以直接送到中央!”

当地的干部们当即表示,他们会好好照顾王母,请毛主席放心。

此后,王母便在党的关怀下安享了晚年,而王尽美的孩子也在毛主席的支持下,成长为了革命干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母亲   工人运动   青岛   山东   听闻   北京   工人   命令   困难   主席   同志   中央   代表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