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著名艺术家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在喜马拉雅山脉实施了一个名为《升龙》的烟火艺术项目。地点在海拔约5500米的雪域高原,本该宁静、神圣、脆弱的地方,一条由烟火构成的“巨龙”划过天际。
活动一经曝光,迅速引爆舆论,最终在公众的强烈反对下,品牌方撤下了视频,蔡国强与始祖鸟分别致歉,地方政府也紧急派出调查组。
这场风波看似只是一场“失败的公关事件”,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商业、艺术与生态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究竟该如何平衡?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可能会认为:西藏需要更多曝光度。大型艺术项目与国际品牌的合作,能为当地带来关注度和潜在的经济效益。为什么要把所有活动都看作破坏?
所谓“环保烟花”并非真正环保。彩色粉末标称“可降解”,但降解的前提是温度、湿度、微生物条件具备。而青藏高原的极端低温和稀薄空气,决定了这些物质会长时间残留。
烟花爆炸带来的噪声和震动,对雪豹、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干扰并非一句“已评估”就能消解。很多动物的繁殖、迁徙、觅食都对外界干扰极为敏感。因此,支持方的理由看似合理,实则忽略了高原生态的脆弱与特殊。
“可降解”的粉末、“科学评估”的论证,在这片土地上并没有多少说服力。就像在一张稀薄的宣纸上泼墨,哪怕你说墨汁“容易蒸发”,纸张也已经不可逆地被破坏。
青藏高原不需要烟花去装饰,它本身就是最壮丽的艺术。皑皑雪峰、无垠草甸、成群迁徙的藏羚羊……
真正热爱自然的人,不会把自然当作背景板。真正懂得艺术的人,不会把炸药当成笔墨。真正负责任的品牌,不会拿生态去冒险换流量。在这个意义上,烟花的“短暂辉煌”,不过是对高原生态的“长久伤害”。人类不该为了片刻的视觉快感,去牺牲几百万年形成的生态平衡。
这就像在图书馆里放鞭炮,图书馆炸成了一锅粥,别人看书的心境被破坏了,书架上还落了一层灰。世界上已经有不少艺术家在探索“与自然共生”的方式。
比如英国艺术家 Andy Goldsworthy,他不用炸药和钢筋,而是用石头、树叶、冰块、花朵,创造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作品。风吹雨打后,这些作品自然消散,但留下的记忆和思考远比一场烟火更长久。
再比如荷兰艺术家 Thijs Biersteker,他把看不见的数据污染可视化,用科技让人们直观感受到“1MB流量=20克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这种方式,比单纯喊口号更能触动人心。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共鸣。
《升龙》事件给我们提了个醒:艺术家和品牌方并不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生态危机愈发突出的时代。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些挑战正在逼近。
如果说品牌该有担当,那么担当之一就是守护自然。让自然成为灵感,而不是牺牲品。青藏高原不需要烟花的轰鸣,它需要的是安静与敬畏。那片雪域本身,就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品。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