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不敢相信,欧盟提出的三个“无礼”条件,中国竟全部拒绝了

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7月24日,中欧建交50周年峰会,在北京落下帷幕,原本排满的两天议程,最终被压缩成不到24小时,连带着所有经贸论坛一个不剩地被取消了。

舆论一片哗然,尤其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媒体普遍发出疑问:中国怎么突然“不讲情面”了?欧盟怎么连一个像样的成果都没捞到?

一场被赋予“庆典”意味的峰会,却成了外交博弈的硬碰硬现场,背后不只是中欧之间的摩擦,更是一场全球秩序的重新排位。

美国震惊的,不是中国拒绝,而是中国拒绝得太干脆、太直接、毫不犹豫

中国找不到那个“平衡点”

峰会上,欧盟开出的第一张牌,叫做“贸易平衡”,意思很明确:你中国市场太封闭了,老让我们亏钱,得给我们腾点位置。

这理由乍一听还挺有理,但数据很快打了脸,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2024年贸易统计,中欧双边贸易总额达到7858亿美元。

但欧盟对华出口仅占欧盟总出口的8.8%,远远低于欧盟对美出口的21%。这不是中国不买,而是欧盟东西不够有竞争力。

更关键的是,欧盟自己先把路堵死了,从限制华为、排除中国电动车,到不让中企参与医疗器械招标,欧洲市场对中企几乎是“关门迎客”。

法国力推全面贸易防火墙,德国车企却一边喊“战略自主”,一边靠中国市场吃饭——宝马三成销量来自中国,大众更是直接在合肥设立全球电动车中心。

欧盟自己打自己脸,中国当然没理由配合演戏。

中方回应也很直白:要谈市场准入,先把门打开再说。你不能一边关门,一边抱怨别人没来做客。

俄中能源、稀土出口,中国“不吃这套”

第二个条件,欧盟玩了个大的,直接上升到“地缘战略”:你中国要想跟我们欧洲搞好关系,必须和俄罗斯划清界限,尤其是别买俄油,别卖设备。

这话听起来像是在替乌克兰出头,其实仔细扒拉一下账本,发现欧盟自己才是“俄油大户”。

根据《金融时报》报道,2025年前五个月,欧盟从俄罗斯进口能源总额高达23亿欧元,远高于中国同期的18亿欧元。说白了,该买还是买,只是不让别人买。

更讽刺的是,德国还在通过第三国中转俄气,法国则悄悄恢复与俄核能的合作。欧盟嘴上喊“脱钩”,实际脚下全是管道。这种“双标”操作,中国自然不接茬。

至于第三个条件,更是直接踩到了中国的“资源红线”——取消稀土出口管制。欧盟驻华大使甚至开出“30天解决”的最后通牒,还搬来欧洲议会投票,想用所谓“法律工具”逼中国让步。

问题是,稀土不是白菜,是全球战略资源。中国掌握全球稀土70%的产能,欧盟锂电池产业75%的原材料依赖中国。

中方早在2023年就出台差异化管控政策,对美出口必须提供最终用途证明,就是为了防止稀土流向军事用途。

对欧,中国其实还留了口子——开设“绿色通道”,优先审批光伏、氢能等环保项目。但欧盟不满足,想要“无限制供应”,那就只能得到一个回答:没门。

中国打的不是“脸”,而是战略底线

这次峰会,中国不仅没让步,反而在欧盟“施压”之后,反手就出了一套组合拳。

首先是反制工具直接上桌。针对欧盟的医疗器械采购禁令,中国商务部宣布:今后4500万元以上的政府医疗采购项目,优先排除欧盟供应商。你禁我一类产品,我就对你一类产品说再见。

紧接着,在外交层面,中国不仅在金砖国家推动乌克兰问题调解机制,还联合阿根廷、沙特等多国举行能源与安全对话,显然是要打破欧盟的“道德绑架”套路。你想靠道义压中国,中国就用多边机制来拆你的台。

而在资源层面,中国则将稀土出口与绿色技术挂钩。想要稀土?可以,先签绿色标准互认协议。

你不能既要稀土,又不认中国的技术路线。这种“资源+规则”的绑定,等于是在全球供应链上嵌入中国自己的话语权。

欧盟显然没料到中国会出这招。原本想靠“谈判技巧”牵着中国鼻子走,结果发现中国不仅不接招,还顺手把桌子掀了。

欧盟转头看美国,才是真正的“打脸”

峰会刚结束,欧盟代表团还没回家,《华尔街日报》就爆出猛料:欧盟与美国签下了一份“能源换关税”协议。

大致内容是:欧盟对美商品全面降关税,美国则承诺每年购入7500亿欧元的欧盟天然气,附带开放部分农产品市场。

这听起来像是“皆大欢喜”,但细看条款,美国对欧产品仍保留15%平均关税,而欧盟对美几乎是零税率。这可不是“互利”,而是“单方面示好”。

德国媒体《明镜周刊》评论称:“欧盟一边在中国面前讲战略自主,一边在美国脚下签城下之盟。”这种左右摇摆的姿态,连欧盟自己人也看不下去了。

冯德莱恩回到布鲁塞尔后承认:“中欧关系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德国外交部则开始重新评估中欧合作战略,呼吁“避免被美国战略绑架”。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拒绝”,恰恰是一次战略清晰的表达:你想合作可以,但别把中国当成可谈可压的“变量”。这不是情绪问题,而是规则问题。

不接招,就是最清晰的信号

欧盟这次碰了钉子,美国看在眼里,其实心里更凉。中国对欧尚且如此强硬,中美谈判会好说话吗?

特朗普正在竞选连任,嘴上喊着要对中国“加更多的税”,现在看来,这张老牌剧本可能不太好用了。

这一场中欧交锋,不只是外交态度的硬碰硬,更是全球格局的试金石。中国用一次“全部拒绝”,告诉世界:合作可以,勒索不行;对话欢迎,威胁无效。

未来的谈判桌上,谁更有底气,不看音量,看实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0

标签:财经   美国人   无礼   中国   欧盟   条件   中欧   稀土   美国   战略   德国   峰会   全球   欧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