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跟几位老友小聚。中年老母亲们的聊天局,话题自然离不开娃。
还没聊几句,就发现大家给孩子的假期安排惊人地一致:
都在外面报班提优,奥数加英语是标配,进度很超前;
都有至少一次旅行或研学,其中不乏价格不菲的海外游;
兴趣班也不能少,一门打底,多的甚至一天上四门,从体育到艺术全面发展……
忙碌的夏天,每个孩子过得都很充实。而其背后的投入也是巨大的。
一位朋友当场算了笔账。她的儿子七月份学了大语文素养、英语、奥数、架子鼓、围棋、游泳和篮球,学费平均每周五千不到;还参加了一个费用两万八的美式夏令营。暑假才过半,她就已经花了近五万块。
家有吞金兽,堪比碎钞机,过个暑假尤其烧钱。
但这钱,老母亲们又都掏得毫不犹豫。用这位朋友的话来说:“看看周围,哪个家长不在奋力托举孩子?咱也不能落后了不是。”
在大家的赞同声中,我陷入了沉思。这年头,“托举”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为了孩子将来能有出息,父母总是不遗余力地付出。
那么,我们现在为孩子所做的一切,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托举”吗?
不久前,在某社交媒体上刷到一个网友的提问:普通人能给孩子最好的托举是什么?
家长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在能力范围内帮孩子规划一个最好的未来,保证他们今后过得比我们更加幸福。
为此,不少人倾尽所有,从学区房到兴趣班,从职业建议到人脉铺路,只为孩子的人生轨迹能够笔直平坦。
想起身边的三个例子。
第一位妈妈,去年遭遇了岗位降薪,老公在上半年被单位优化,家庭收入锐减。
这种情况下,她依然不肯降低在儿子身上的投入标准。她咬牙花重金让儿子参加海外游学项目,定期带儿子打卡不同的城市,还给孩子报了一对一的网球私教课。
尽管已捉襟见肘,她却一直在强撑,理由是:“儿子同学有的,咱也得有,不然孩子会不如别人,心里会自卑。”
第二位妈妈,为了让女儿读上当地的重点初中,和老公不惜卖掉两套房,置换了一套五十多平米的老破小学区房,开启了蜗居生活。
面对生活质量的降级,她觉得很值得,因为“现在升学竞争太激烈了,进了好初中才有机会考上好大学。”
后续她还在考虑进一步开源节流,把省下的钱全部用来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
第三位妈妈,为了帮儿子提高成绩,辞掉了高薪工作,全职陪读五年,每天都尽心尽力地辅导功课。
因为严格要求,儿子对她日益抵触,亲子关系变得特别紧张。对此,她却表示不后悔:“我情愿孩子现在恨我,也总比将来恨自己没努力要强。”
可怜天下父母心!身为普通人,我们大多数都没有钞能力和广泛的人脉,只能利用手头有限的一点资源,踮起脚尖为孩子努力去够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大人们心甘情愿舍弃与牺牲了太多太多,却也难免走偏,会在焦虑中把“托举”演变成盲目内卷。
于是,很多父母眼里只剩下升学这一件事,成绩成了唯一的硬指标。大家一头扎进鸡娃的漩涡,整天都在为分数劳心费神。
可问题是,单靠这些,真能比得过那些有钱有背景的家庭吗?
说句扎心的大实话,就算拼尽全力卷赢了成绩,在人家面前,我们的孩子可能依然差着一大截。
更糟的是,为此我们还会失掉孩子成材更加重要的东西,反而给他们的成长埋下隐患。
此前,一篇名为《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的文章曾火遍全网。
作者游安是某省高考文科状元,众人眼里前途无量的北大高材生。
大家都以为她是被父母奋力托举的成功典范,殊不知耀眼光环的背后,却是满腹心酸。
原来,在游安的成长路上,母亲的严苛如影随形,成绩只能进不能退,稍有差池便遭责骂甚至体罚。
就这样,她的生活完全变成了“为分数而活”——爱好被禁,假期取消,连正常社交都不被允许。她所有时间都被要求用来学习,目标只有一个:冲刺名校。
这种极端高压的教育方式,终于如愿换来了一张北大录取通知书。然而,她在考入顶尖学府后,短暂的喜悦很快被痛苦和迷茫所取代。
游安发现,在高手云集的北大校园里,自己俨然就是一个“土鳖学霸”,除了考试什么都不会,昔日优势荡然无存。
更可怕的是,支撑多年的“考高分”目标消失后,她站在人生路口,竟不知该为什么而努力。
她开始全面否定自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每天都过得混沌灰暗。到后来,她深陷抑郁症的泥潭,屡次萌生轻生念头。
不可否认,家长想尽办法提高孩子的成绩,出发点绝对是好的。
但游安的故事再次告诉我们,真正的托举并不是盯着成绩死卷,而应该是一场顺应成长、尊重个性、帮孩子活出自我的智慧成全。
最近,在网上读了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的故事,感触颇深。
她的儿子泱泱今年24岁,在14岁时从初中辍学,最高学历是初中。
读书时,泱泱成绩跟不上,厌学情绪严重,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整天,拒绝跟父母接触和交流。
面对“跟学校八字不合”的儿子,赵教授一度不知所措。当时,她也曾一心想让泱泱回到学校,可孩子总是特别抵触。
她将那段时间形容为自己“生命中的至暗时刻”,内心充满无限绝望和崩溃。
在剖析自己当时的纠结和痛苦时,赵教授表示,自己也曾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和爱人都是学霸体质,生的孩子成绩会那么差呢?
而她之所以翻来覆去地要让泱泱回到学校上学,是因为:
“我归根结底对自己是不放心的,或者说我没有那么足够的信心。我仍然希望我付钱把他托付给机构,把他托付给另外一些以此为职业的人,把他托付给一个体制,走大家都走的路。”
后来,她决定要把泱泱拉出这种颓废的状态。为此,她自己也改变了很多。
她先是投其所好地给泱泱安排了各种他擅长并喜欢的事,比如粉刷客厅、组装家具等。让儿子由此体会到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同时在心理上全然接受了泱泱决意辍学、放弃文凭这件事,支持儿子以自己的方式构建自我、找到自身价值。
现如今,泱泱成为了一名摄影师。对此,赵教授发自肺腑地感慨,儿子在她面前“打开了一个非常广阔而有趣的世界”,她为孩子感到自豪。
赵冬梅教授的经历在网上刷屏后,有一条评论特别扎心:“北大教授可以这么做,你我不可以这么做。大多数人没有北大教授这么厚的家底和本钱,可以任由孩子自由成长。”
那么回到前文的问题,我们普通人对孩子最好的托举,究竟是什么?
有一个观点很有启发性:“普通家庭教育孩子,一个字就是稳。”
而这种“稳”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层面:
第一层:生活的稳定
大人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的生活,日子安定有保障,不必颠沛流离;家庭氛围温馨有爱,没有争执吵架,不会有嘲讽、冷漠、贬低等各种负能量。
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
第二层:情绪的稳定
也就是说,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心要静下来,不去想其他杂事,能够真正用心享受亲子时光。
其实,大人当下的情绪,孩子是可以敏锐捕捉到的。当我们心不在焉、心烦意乱时,孩子的状态也会大受影响。
相反的,当我们做到不焦虑不暴躁后,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专注和爱。这相当于一道屏障,能为孩子抵挡住外界的压力,并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让他们一直有往前冲的劲头。
正如一条高赞留言所说:“对于没钱没权没关系的家庭而言,爹妈的情绪价值拉满就是托举。”
第三层:心态的稳定
大人心态稳了,才会信任孩子,并且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否则的话,就会产生控制,带来孩子的反抗,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的破裂。
可以说,一个“稳”字,筑牢了为孩子托底的大后方。这正是孩子勇敢自信的最大根源,也是普通家长能够给孩子的最好托举。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