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我们迎来“入伏”,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即将到来。今年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共计30天,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湿气最重的时节,也是调理体质的黄金窗口。了解一些“入伏”知识,对于我们防暑降温、保持健康至关重要。
“伏”,最早源于《史记·秦本纪》中“(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的记载。那时,初伏意味着天气酷热,人们通过杀狗祭祀来祛除热毒暑气。
唐代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解释道:“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在古代,“伏”字有潜藏之意,代表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
三伏天的划分与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紧密相连。古人将世界万物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五行相生相克,构成了自然的循环。
四季对应五行,其中夏季属火,秋季属金。但是,火克金,因此,金在夏季受到克制,无法顺利过渡到秋季。
为解决这一问题,古人引入了“长夏”的概念,长夏属土,形成了“火生土,土生金”的相生关系,使得五行循环得以顺畅进行。
因天气酷热,人们需躲起来避暑,如同在土里潜伏,所以将这段时间称为“伏”,并与长夏相对应。
传统上,入伏的确定依据为“夏至三庚数头伏”。我国古代采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有10个,地支有12个,两者相配形成60花甲子。
“庚日”就是带有“庚”字的日子,由于天干为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进入初伏。
例如,今年夏至是6月21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第二个庚日为7月10日(庚辰日),第三个庚日,也就是入伏的日子,是7月20日(庚寅日)。
太阳辐射与热量积累: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白昼时间长,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热量多。
夏至过后,虽然白天逐渐变短,但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多于散发的热量,热量不断积累,到三伏天达到高峰,使得气温持续升高。
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在三伏天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并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
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少云,太阳辐射能够毫无阻碍地到达地面,加剧了地面的辐射增温,导致天气酷热。
空气湿度大:夏季雨水充沛,空气湿度明显增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大得多,这使得空气在吸收和储存热量方面的能力增强,人体散热变得困难,从而感觉更加闷热。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入伏后的天气特点也各不相同。北方的热通常表现为干热,高温天气一般持续5-7天,极端高温可能超过40℃。
南方则以闷热为主,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往往在20天以上,甚至可达35天左右。虽然极端高温数值相对北方较少,但由于空气湿度大,人体体感温度更高,闷热感更为强烈。
面对炎热的三伏天,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确保身体健康。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尽量避免在中午12点至下午4点最热的时间外出。如果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遮阳帽、涂抹防晒霜等。
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温水或淡盐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大量出汗后,可适当饮用一些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避免过量饮用冷饮,以免刺激肠胃。
注意饮食调整: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绿豆等,这些食物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适量摄入蛋白质,如鸡蛋、牛奶、鱼肉等,以补充身体所需营养。
保证充足睡眠:夏季昼长夜短,容易睡眠不足。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增强身体抵抗力。
室内防暑: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可使用空调、风扇等防暑降温设备,但要注意空调温度不宜设置过低,以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引发身体不适。
“入伏”标志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来临,了解入伏的由来、天气特点以及防暑降温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炎热天气,保持健康的身体。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