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武昌区经科局园区发展和创业指导中心 李彰)近日,中办、国办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对3岁以下婴幼儿发放每孩每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对2025年1月1日前出生的婴幼儿,补贴将按月折算(每月300元)。然而,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尚未实施,市场的反应却给这份政策善意蒙上阴影。贝因美、至初、帮宝适等奶粉纸尿裤品牌已集体调价,单罐奶粉最高飙涨168元,纸尿裤涨幅达61元,而此刻距离补贴发放尚有数月之遥。
这一幕似曾相识,去年国家推出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时,多数商家同步取消原有促销折扣,甚至将标价调高,导致消费者使用补贴后的实付价格与政策前相差无几。国家财政的补贴资金,最终沦为填补商家利润缺口的“输血包”,惠民政策在流通环节被异化为一场数字游戏。这种“政策未行、涨价先动”的荒诞逻辑,再次暴露了不法商家对公共善意的侵蚀:国家真金白银的投入,尚未抵达家庭账户,已被商家预设为提价筹码。
商家将涨价包装为“成本修复”、“促销周期调整”或“配方升级”,却难掩其利用政策窗口期套利的本质。线上平台以“结束百亿补贴”为由将贝因美奶粉从191元拉升至269元,而同期线下渠道因合同约束价格稳定,印证了涨价的投机性而非成本驱动的必然性。更隐蔽的收割则通过“减量不减价”实现:900克奶粉缩水至800克,纸尿裤吸水层变薄,在“新国标升级”的营销话术下完成对消费者的二次掠夺。这种“合法外衣”下的掠夺,本质上是对政策初衷的扭曲:国家试图缓解“生不起”的民生焦虑,反被商家转化为填补“价格战亏损”的商机。
终结政策套利,需构建“监管重拳+价格透明+维权赋能”的三维防线。首先,监管必须精准打击价格操纵:对无法提供成本凭证的异常涨幅启动反垄断调查。其次,建立母婴产品价格实时监测平台,强制电商设立“育儿补贴专区”,锚定商品价格至政策发布前水平,同步缩短补贴发放时差,优先保障财政困难地区资金调度。最后,激活消费者制衡能力,简化“价格欺诈”举证流程,支持凭购物凭证发起集体诉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退一赔三”的惩罚性赔偿。唯有让司法利剑高悬,方能使商家忌惮“收割冲动”。
国家发放的每一分育儿补贴,都承载着为民族未来减负的初心。若纵容商家将这份“育儿礼包”异化为涨价筹码,不仅消解财政投入的民生意义,更将加剧“越补越贵、越贵越不敢生”的恶性循环。政策的本意是撬动生育信心的支点,而非滋养市场贪欲的养料。唯有以制度刚性约束套利冲动,让3600元真正沉淀为餐桌上的一罐奶粉、书包里的一册绘本,方能打破“补贴反哺商家”的魔咒。毕竟,提振生育率的关键,终究在于年轻家庭触摸得到的实惠,而非在账面上流动却终被截流的财政数字。(完)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