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越来越少,一群记者的抵抗

原创 陆茗 南风窗

2025年09月18日 13:29 广东

作者 | 陆茗

编辑 | 苏米



打开手机,你发现自己随手拍下的一条社交动态突然涌入了很多点赞和留言,又惊又喜又不解,但或许想不到,这些互动的陌生ID,背后的控制者可能不是人类,而是AI机器人。


这不是危言耸听。中文互联网上,平台推出的社交鲶鱼机器人已不稀奇,微博的评论罗伯特、吃瓜罗伯特,小红书上的“点点”都深谙锐评和促活之道。一个程序可以控制数万个机器人账号产生千万次点击量,AI生成的猎奇图像、换脸视频、同质化评论加速填充互联网。


评论罗伯特和网友的评论互动


机器人账号无处不在,在AI的助推下,它的规模和影响力远超想象。网络安全咨询公司Imperva报告了一项评估数据:


2024年,由真人贡献的互联网流量占比不足50%。报告称,这是十年来,机器流量第一次超过真人流量。


这激活了“死互联网”的论调,它的核心观点是,互联网一片死寂,没什么活人。


真实的人类、真实的声音、真实的互动被疏远,反倒是AI机器人、算法推荐的内容无处不在,成为抢占注意力、操纵认知思维的工具。


2021年,生成式AI尚未问世,这一论调还被视为阴谋论,但现在,“死互联网论”逐渐成为互联网研究和文化批评中的一个话题。


就连Open AI创始人奥特曼都开始正视这一说法。9月4日,他在推特上写道:“过去我从没认真对待过’死互联网论’,但现在似乎确实有很多大型语言模型运营的推特账户。”


由南风窗这些年来的一部分报道集结成的书,取名《冰与火之间》。点击图片购买(广告)/南风窗 郭嘉亮 摄


这些账户由AI自动抓取信息,生成内容并发布,不需要真人参与其中。它灌水的速度更快,仿真度高,更难被技术甄别和阻拦。


在“死互联网”的景观里,机器僵尸在狂欢,活人的痕迹被稀释,它没有数据表现得那般热闹。


“死互联网论”乍一听很夸张,但它抓住了一种经验直觉:互联网上,可信任的“真实”、可深交的“活人”越来越稀缺。


与之互文的是,许多人对此厌倦了,正在召唤“活人感”。


人们渴望那些独特的、非标准化的表达方式,能让人感觉屏幕背后是一个真实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敢爱敢恨,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公式化的机器。


人们更喜欢看到屏幕背后是一个真实的人/《黄昏时刻,牵着手》剧照


互联网上,形容一个人“很有活人感”是很高的赞美,被系统压抑太久的“牛马”会被那股鲜活的生命力所吸引。人们向往一种健康、任性自然的精神状态,渴望释放真我,也渴望与另一个真实、鲜活的灵魂产生连接。


互联网曾经许诺“打破壁垒,连接一切”,但30年来,在线交往并没有如愿景一般实现稳固的联结。反倒是弱连接乃至虚假互动让人陷入一种奇怪的、无法停止的疲惫,这种疲惫,比信息过载更隐秘,它让人在延迟、等待、曲解、猜疑、难以触达、失望而归的过程中消耗能量和信任。


而习惯讨好人类、仍需防备其胡说八道的AI,无法成为孤独的解药。因为在它们的世界,人类只是行为数据的集合,可分析可预测,没有谁是独一无二的。


AI无法成为孤独的解药/《她》剧照


纵使人机交互势不可挡,人们依然需要保留一方公共空间,去激活沉默的大多数,让真实的经验与声音不至于彻底消失在机器制造的热闹里,更让人能在危难时刻,从外汲取真实有效的行动经验、真正守望相助。


所以,有人坚持写长文、写日记,不让个体丰富细腻的生活经验被同质化的模板吞没;有的屏蔽过多的网络社交,回归线下寻找同类,把三五挚友当作“防火墙”,重新校准人与人之间的记忆、情感与价值观。


这种努力很微小,但它是真切的抵抗,也是积极的自救——为了捍卫稀缺的真实,为了不被同化。


过去5年,我们也在对抗“死寂”与“空洞”。我们寻找那些说真话、真干事的人物,记录他们用力生活的故事和人生。那些依然由人写就、由现实支撑、关乎人的命运的文字,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信念。


我们寻找那些说真话、真干事的人物,记录他们用力生活的故事和人生


“活着”是人类的深刻命题,但怎样活得像个人,却是个体的生活实践,它事无巨细、复杂幽微。我们在采访中不断向他人问道、观察瞬息万变的世界,寻找应对生活的具体经验。


比如,在抗癌厨房,我们关注的不是癌症病人的苦难或生之意志,因为我们被他们对“吃好饭”近乎执拗的态度所吸引。


在这里,有人会专门买矿水泉来煲鱼汤,有人喊着“没有汤活不下去噢”。有夫妻会因为放一把葱花拌嘴、气得跺脚;有丈夫下了半盘辣椒来爆炒五花肉,只为让处于癌症晚期的妻子吃得尽兴……我们捕捉到许多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从中发现一些隐秘而真实的需求。


点击图片阅读《在这个三线小城,有尊严地死去》


吃辣,本是癌症病人必须忌口的东西,对健康没有生理上的好处,好这一口辣、一口汤也说不上是最后时刻的“享受”或“自暴自弃”,而是一种“心理需要”。


他们需要缓解弥漫在医院消毒水里的压抑感,传递出人面对疾病与死亡的信条:人们害怕的不是抽象的疾病或有心理预期的死亡,而是它打破生活日常习惯所带来的一系列具体入微的痛苦。而口腹之欲,这个从婴儿呱呱坠地之日起的本能,就是日子还能有滋有味过下去的那一点彩头。


在春节特别栏目“返乡手记”里,我们书写自己妈妈们的故事。一个大年初一也不舍得歇业放假的老板娘,怎样与生活较劲,在日常的胜利当中争一口气,并观察这样一种个性在儿女身上留下如何深远的烙印。


点击图片阅读《他们留在县城,结果这样了》


我们也写一个与精神障碍共存的母亲,讲述家人如何与之共处的故事,温柔而又真诚地展现“相互逃离又彼此羁绊”的复杂情感……


在这些掰开揉碎的日常细节里,一个个具体的人在社会结构的缝隙里选择、忍耐、反抗,在平凡的日常里展现人性的坚韧与脆弱,我们总能看见人的主体性像微光一样闪现,涌出无限生机。


普通人的故事,或许无法写进教科书,但这些故事往往是“普遍经验”的缩影,能勾勒出一个时代最细密的纹理,无数个体的经历和记忆汇聚起来,构成社会的真实。


无数个体的经历和记忆汇聚起来,构成社会的真实/南风窗 郭嘉亮 摄


真实来自每一个人,记录是权利,也是责任。只要还有人在用真实的语言写作、用真实的情感交流,即便无法阻止机器人泛滥,无法阻止算法制造幻觉,但至少我们为自己留下一方净土。


于是,我们将南风窗这些年来的一部分报道集结成书,取名《冰与火之间》,延续“冷静的思考,热情的生活”的主张。这本书不是怀旧,也非对AI浪潮的拒斥,它是一种实践的证据:有人真正把日常过得有声有色,有人用写作把生活从噪声里挑出来,变成可以传递的经验与力量。


捍卫真实与活人感不需要宏大的宣言,它从每一个人的坚持开始:记录真实的日常,看见彼此的脆弱,和身边的人分享一段不被算法吞没的记忆。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观会把碎片化的注意力粘合成可信赖的联结,让互联网不致彻底滑向空洞幻境,而是继续承载我们的信任与希望。


我们相信,那些在现场的、经过心动的文字,永远都能与那些期待丰盈的灵魂共鸣。


欢迎购买南风窗《冰与火之间》


点击图片 即刻购买(广告)




-END-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科技   活人   记者   真实   机器人   罗伯特   经验   日常   故事   南风窗   个体   机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