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下调亲情网资费,评论区却一片骂声,为何消费者不买账?

4月18日,中国移动发布公告称:5月1日起将下调全国亲情网(全国版)标准资费,下调后基本功能费为5元/月。

省内省外成员统一为每位1元/月功能费,每个群组最多19人(含群主),支持群组内成员间在全国范围内互打音视频电话免费(不含港澳台)。

可以说这是中国移动难得的一次为消费者减负的行动,但是评论区却一边倒的吐槽起移动公司了。

槽点主要包括:

槽点一、背刺老用户

多位网友直言:移动背刺老用户第一名。做生意都是善待老用户,而移动则是专坑老用户,而且越老越坑。

广东一位网友表示作为老用户,很失望。福建网友也附和,再便宜的套餐也用移动,专坑老客户。

槽点二、新用户比老用户更优惠


浙江网友表示,自己是老用户每月200多话费,但是新客户78元套餐要比自己的198元套餐流量和通话时长都大的多。

辽宁网友表示,移动新用户套餐资费比20多多年老用户划算的多。

一个浙江、一个辽宁,相距1000多公里,说明“新用户比老用户套餐优惠”不是某一地的问题,而是整个移动公司的问题。

槽点三、借送流量升套餐

江西一位网友表示,05年办的卡,经过客服电话送流量几次后,套餐自动从58元涨到128元

有网友表示,但凡接到移动电话,就是送老婆都不希望打电话。移动就喜欢给你办套餐,套餐时间一到,你不去移动取消,下个月立马续以前的套餐费用。

福建一位网友表示,自己移动老用户套餐从128元涨到158元也不够用。内蒙一网友表示,二十年的移动号,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无缘无故增加服务资费。

槽点四、所谓的降价也是一个坑

费用下降发公告,你真的以为是好事,看看网友的评论,又陷入了深思。

河北网友表示,这个套餐十多年前办的,就是5元月租费,1000分钟通话费。

广东网友也表示,说是下调,实际上调。以前10元19人封顶,现在4人要5元,每增加1人就1元,19人需要20元。

也有网友直接说早干嘛去了?捞不着钱了,才降价。

网友的应对之策——“携号转网”

多位网友表示已经或者正在办理“携号转网”。

简单来说就是不改变原来的电话号码,更换新的电信运营商。该服务是工信部在2019年要求实施的。

其目的就是让消费者享受更合适、更合理的电信增值服务。

比如有的用户认为移动套餐太高,自己使用不了这样高的套餐,而其余套餐移动公司又没有,就可以向电信、联通咨询,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套餐。

也有用户觉得移动的无线网络比较稳定,也可以从联通、电信转到移动。

“携号转网”刚推出来时,移动公司的确如临大敌,担心自己的客户会有流失,但是几年下来,移动的客户仍然是最多的,而且比电信、联通加在一起还要多。

2019年,三大运营商的用户数分别是:移动9.50亿户、电信3.35亿户、联通3.18亿户。

2024年底,三大运营商用户数为:移动10.04亿户,增加了5000万户;电信4.25亿户,增加了9000万户;联通3.4亿户,增加了2000多万户。

经过几年的携号转网,该转的基本已经转了,不转的基本上以后也不会转。客户也基本都稳定下来。

所以,移动公司根本不担心会流失客户,对于老客户更是手拿把掐,因为他们笃定这些老客户离不开中国移动。

一位工作10年的前员工透露“我们会开会专门坑老客户,说老客户不容易换号,套餐必须给提起来”

实际上,的确有很多单位有内部的“短号”,作为公司员工为了工作必须使用指定的运营商。

所以大家会发现各种套路又来了,包括而且不限于以下这些方式:

隐藏收费:未经用户同意的增值服务自动扣费;所谓的“低月租”套餐的捆绑着其他消费;惠套餐实际上仅限于首月、半年、或首年等等。

套餐杂,套路多:套餐内容复杂难懂,用户很容易错选,陷入高套餐中;而一旦选择了高价套餐在降级时就会遇到各种障碍。

曾以优质客服为荣,现在客服电话骚扰不断。

过去有问题直接打客服解决,现在呢?打进去就是AI客服,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人,而人工客服等待时间又长。

甚至很多问题被多次转接,问题难以及时解决,要求用户自行检测网络故障。

最令人无语的是,会经常接到各种推销新套餐、免费送流量的客服电话,而一旦表示同意,后期的话费就会蹭蹭的往上涨。

就这种服务,还有很多客户经理大言不惭的要求接到回访后,给个“10分”。

5G的话费、4G的网速:相信很多用户都有这样的感觉,升级了5G套餐,话费多了不少,但是并没有感觉到网速快多少,甚至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5G信号。

奇怪的流量:看套餐流量很多,但真的用起来反而不够用。因为很多流量是限定在APP内使用的。

结果导致“需要的不够用”,“不需要的剩很多”。

无尽的骚扰:按道理运营商对骚扰电话是手拿把掐,但实际上我们每天都会接到各种广告推销、借贷平台的骚扰电话,甚至还有不少的诈骗电话。

哪怕你直接挂断、明确拒绝依然会有很多。

因为在他们看来,10亿级的用户,哪怕成功的概率是万分之一,最终买单的用户也是非常庞大的。

我一直怀疑运营商是能够识别和管理这些电话的,只是因为如此做会影响自己的收益,导致其对此左右摇摆,敷衍了事。

总之,从评论区几千网友的反应来看,中国移动的确存在很多问题。我相信移动公司的领导也能看到这些评论。

既然看到了就不要装鸵鸟,“三不政策”(看不见、听不见、不知道)最终会害人害己。是时候拿出诚意来,解决问题了。

电信、联通或许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真的要反思一下了。

现在国内是三大运营商为主,但是未来谁能保证不会进入海外运营商,到时候客户又会怎么选择呢?


我是科技铭程,欢迎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中国移动   不买账   客服   骂声   情网   资费   套餐   运营商   流量   消费者   客户   电信   电话   网友   用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