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曾因错过英伟达,对着黄仁勋痛哭 —— 如今他想靠一个更大的赌注翻盘。
为了补救当年的失误,这位软银掌门押上了自己和公司的全部身家,扎进了特朗普主推的 "星际之门" 计划。这是个听起来就足够疯狂的项目:要在全美铺建AI基建,建一系列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号称要投5000亿美元。
但半年过去,计划几乎没落地,连最初的目标都缩减成 "年底前建一座小型数据中心"。一边是特朗普对AI的力推让英伟达成了首个市值破4万亿美元的公司,一边是这场号称 "堪比19世纪铁路热潮" 的计划卡在半路。
这里面缠着太多利益线:OpenAI、软银、Oracle、中东基金,还有特朗普政府,谁都有自己的算盘。这场豪赌到底能不能成?孙正义的翻盘战,胜算几何?
"星际之门" 计划从一开始就不是单家公司的事。特朗普1月宣布的5000亿美元计划,核心是要在全美建数据中心网络,还得新成立一家合资公司。
牵头的是OpenAI和软银,前者管运营,后者管投融资;Oracle负责具体建设,中东主权基金MGX则当个财务投资人。四家绑在一起,各有各的小九九。
OpenAI需要算力,更需要钱。它2024年还亏着数十亿美元,就算2025年收入能到100-130亿美元,也远赶不上签的长期算力合同。但Altman的野心大,说要数万亿美元才能撑起来,"星际之门" 正好能帮它扩规模。
软银是来补错的。孙正义早年错过英伟达和OpenAI,愿景基金因为WeWork等项目亏得一塌糊涂,现在想靠AI翻盘。他承诺首期投1000亿美元,可软银手头没这么多,得一边募一边投,等于把整个集团的未来押上去。
Oracle想赚基建的钱。这家公司擅长建数据中心,OpenAI 7月初单跟它签的300亿美元年协议,就是明证 —— 哪怕没软银参与,能拿到工程就不亏。
MGX则想搭便车。它只承诺投70亿美元,在5000亿的盘子里占比很小,明显是看情况再加码,不想一开始就陷太深。
但利益缠得越紧,越容易扯不清。华尔街日报曝出来的矛盾,光是选址和能源供应就吵了半年:建在哪?用谁的地?电力从哪来?是上核电还是煤电?OpenAI急着要算力,干脆绕开软银单找Oracle,签了个 4.5 吉瓦的项目 —— 这规模相当于250万张GPU,耗电量抵得上两座胡佛水坝,接近东京三分之一的年用电量。Altman还在X上叫它 "星际之门",可最初的合资公司连影都没见着。
四家各有目标,利益拧成一团,就像个解不开的线团。找不到一个能扯动全局的线头,计划自然推进缓慢。
半年没落地,不只是利益没谈拢,更根本的是两个坎跨不过去:钱不够,工程太难。
先说钱。5000 亿美元不是小数,比 60 年代 NASA 阿波罗计划还多,算上通胀更是天文数字。可现在四家掏的钱加起来才 520 亿 ——OpenAI 和软银各 190 亿,Oracle 和 MGX 各 70 亿,刚够十分之一。剩下的得靠融资,可怎么融?
股权融资几乎没戏。软银愿景基金管理资产才 1000 多亿,不可能全砸进去;市场上也找不到能吃下 3000 亿股权的基金。债务融资更难,2000 亿债权按 4% 的利息算,一年就得 80 亿,而项目初期的收入根本顶不住。OpenAI 和软银的现状,连支付利息都悬。
再说工程。就算钱够了,建起来也不容易。OpenAI 和 Oracle 签的 4.5 吉瓦项目,光是电力就够头疼。400 亿度电的年消耗,得找稳定的能源供应,特朗普为此甚至要复兴煤电、上核电,可环保阻力和建设周期都是问题。
更麻烦的是硬件和技术。250 万张 GPU 不是说买就能买到的,芯片之间的传输方案、高密度集群的散热,都是难题。扎克伯格算过,5 吉瓦的数据中心差不多能占满整个曼哈顿,"星际之门" 要真按原计划铺开,光是选址和建设就得跟城市规划、环保政策死磕。
这就是为什么半年过去,计划从 "覆盖全美" 缩水成 "年底前建一座小型数据中心"。钱和工程的死结解不开,再宏大的蓝图也只能停在纸上。
孙正义对 "星际之门" 的执着,与其说是投项目,不如说是一场自我救赎。
过去十年,他搞出两个最大的创投基金,总额超 1400 亿美元,可回报差得离谱。错过英伟达、OpenAI 这些 AI 巨头,成了他的心病。去年下半年,他终于把目光对准 OpenAI,正好 Altman 也在喊缺钱,两人一拍即合。
从去年 11 月在东京见面,到后来跟着特朗普在白宫宣布计划,孙正义把姿态放得很低。在 14 分钟的发言里,他站在脚蹬上,反复感谢特朗普给机会 —— 这不是客套,是真把宝押在了这儿。
他的赌注不止钱。软银手里有 Arm,这是芯片领域的关键玩家,能给 "星际之门" 提供技术支持;他还打通了日本政府的关系,让软银既像投资机构,又带点主权基金的意味,甚至负责 OpenAI 在日本的落地。等于把集团的资源、人脉、未来融资能力全押了进去。
为什么这么拼?因为他输不起了。愿景基金的失败让软银元气大伤,再不抓住 AI,可能就没机会了。特朗普的政策又正好给了他窗口:放松 AI 监管、推核电煤电、解除部分对华芯片禁售,这些都在给 AI 基建铺路。
尤其是解除 H20 禁售令,让英伟达股价大涨,也让市场看到美国 AI 技术想靠 "第二梯队" 产品绑定全球市场 —— 这背后,正是 "星际之门" 想依托的大环境。
孙正义赌的不只是 "星际之门" 能成,更是赌整个 AI 基建的风口不会停。硅谷现在对 AI 的热情还在烧,微软、Meta 等四大巨头的 AI 资本支出达 3200 亿美元,同比增 39%;G75 发布在即,一旦按计划落地,科技巨头对算力的需求还会暴涨。哪怕 "星际之门" 最后变了形,只要 AI 投入持续,他总能找到翻盘的机会。
不管 "星际之门" 最终是烂尾还是变形,它都已经成了 AI 时代的一个缩影。特朗普把 AI 当国策,推翻拜登时期的政策,放松监管、推能源支持,本质是想让美国牢牢抓着 AI 技术栈;OpenAI、软银这些玩家扎进来,是想在这场基建潮里分一杯羹。
孙正义的押注,更像是整个行业的一个注脚:AI 带来的不只是技术变革,更是资本和势力的重新洗牌。他可能赢,也可能输,但这场豪赌本身,已经说明 AI 基建的浪潮挡不住了。
或许最终,"星际之门" 不会按原计划走,但所有人对 AI 的投入,注定会掀起新一轮大基建。而孙正义和他的软银,不过是这场浪潮里最显眼的那个赌徒 —— 成了,就是救赎;败了,就是又一个被浪拍在沙滩上的故事。
#时事热点头条说##热点##ai##人工智能##科技#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