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超市突然集体降价,6家店开业当天挤到限流,有人一口气买空烘焙架
7月25日上午十点,西城中信城门口的队伍拐了两个弯。
排在最前面的大姐拎着折叠小推车,她说自己七点就来占位,只想抢5块9的牛角包。
队伍里不少人刷着手机看实时分享,有人拍到烘焙区补货三次,补货员一路小跑。
六家店同时开门,和平新城、朗清园、西山枫林、丰台新业广场、丽泽桥同步启动。
现场工作人员举着大喇叭维持秩序,收银台全开,自助结账机前也排起队。
当天客流数据没公布,但现场保安透露,中午前朗清园店就临时限流。
低价清单在社交平台上疯传:1升装非转基因豆浆5块9,100%西班牙葡萄汁9块5,进口三文鱼块19块9。
最抢手的还是烘焙档口,22%欧洲发酵黄油的牛角包、枫糖碧根果酥、苹果派每天现烤三轮,卖完就等下一炉。
和传统超市比,这里只有1300个SKU,砍掉冗余品类。
水果蔬菜、鲜肉鲜鱼、3R熟食、日用杂货各占一排货架,没有堆头促销,也没有导购跟着推销。
货架标签直接标全年低价,省去了比价烦恼。
省钱逻辑写在明面上:六成商品是自有品牌,工厂直供,包装直接上货架,省掉二次分装和营销费。
门店取消服务台,全自助结账,省下来的人工成本直接变成价格让利。
每周全渠道比价,全年不玩先涨后降的把戏。
这种模式在国外叫硬折扣,ALDI、LIDL已经跑通欧洲。
国内此前多在二三线城市试水,北京这次是头一回。
有零售分析师测算,硬折扣店的综合成本能比传统超市低15%到20%,空间主要来自精简SKU和供应链压缩。
现场观察发现,年轻人占了大半。
他们推着购物车直奔烘焙区和冷藏柜,结账时掏出手机扫码会员码,积分直接抵现金。
一位95后女生展示购物小票:两升豆浆、一盒三文鱼、四个牛角包,总共花了42块3,比外卖一顿轻食还便宜。
有人担心低价会不会牺牲品质。
现场拆开包装试吃的人不少,牛角包还冒着热气。
工作人员解释,烘焙原料用的是进口黄油和面粉,豆浆原料来自东北非转基因大豆,葡萄汁配料表只有浓缩葡萄汁和水。
检测报告贴在货架侧面,扫码可查。
老北京的记忆里,1994年第一家物美开业时喊出“购物到物美,工资涨一级”。
三十年过去,新的口号没出现,但价格确实回到九十年代。
有退休大爷拎着两桶豆浆感慨,当年工资三百块,现在豆浆还是五块多,感觉时间没走远。
硬折扣能不能持续?
供应链专家给出判断:只要单店日销能稳定在15万以上,就能覆盖房租和人工。
北京这六家店选在成熟社区,周边三公里常住人口都在十万以上,理论上不缺客流。
真正的考验是半年后,新鲜感过去,能不能留住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和上班族。
现场出口处摆着意见簿,半小时就写满三页。
有人建议增加半成品菜,有人希望早点开外卖。
工作人员把每一条都拍照存档,说会按需求调整SKU。
毕竟硬折扣不是一锤子买卖,得靠复购活下去。
走出朗清园店时,太阳正晒。
拎着大包小包的人挤上地铁,脸上带着捡到便宜的轻松。
超市门口的喇叭还在循环播放:今天面包出炉三次,明天请早。
有人小声嘀咕,明天还来,后天也来,直到把冰箱塞满。
更新时间:2025-07-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