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岁月流转,节气更迭。为了更好地弘扬仲景文化、服务百姓健康,本报今日起推出由南阳市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南阳市中医院承办的《医圣故里·二十四节气话养生》专栏,邀请中医专家在每个节气为广大市民送上权威、实用的中医养生指南。
11月22日,我们将迎来小雪节气。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养生防病的关键时期。这个时节,气温持续下降,寒意越来越浓,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养生保健?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白富彬为大家送上一份权威、实用的冬季中医养生指南。
养阳御寒 预防疾病
白富彬介绍,小雪节气,人体阳气逐渐收敛,此时,养生要遵循“养阳御寒”这一核心原则。
“大自然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律,人体应当顺应这一规律。”白富彬详细阐释冬季“潜藏阳气”的三大重点:一是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长期熬夜;二是加强关键部位保暖,尤其要注意颈部、腰部和腿部保暖;三是选择适度、缓和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以微微出汗为度,切忌大汗淋漓。此外,在阳光充足时多晒太阳,这样有助于温通经脉、扶助阳气。
随着气温持续下降,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白富彬提醒大家要及时接种疫苗,并随天气变化增添衣物,做好保暖。
在主动预防方面,白富彬建议:第一,尽量减少在人群密集场所逗留,降低感染风险。第二,注重防寒保暖与穴位保健。天突穴、大椎穴若受风寒侵袭,易引发感冒、咳嗽。经常外出者可通过按摩合谷穴(手背虎口处)、迎香穴(鼻翼两侧凹陷处)、少泽穴(小指外侧指甲角旁)、商阳穴(食指桡侧指甲角旁)、少商穴(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疏通气机,增强抵抗力。这些穴位所属经络多经过头面部,按摩它们有助于预防外感。此外,风池穴(位于枕骨下方,两侧大筋凹陷中,与耳垂平齐)也是重要的保健穴位,将双手搓热后反复揉按此穴至局部温热,有助于缓解流清涕等症状。
辨明体质 科学进补
饮食方面,白富彬着重强调秋冬进补应当因人而异,并建议适当多食芝麻、黑豆、板栗等深色食物。秋冬进补的关键在于辨别体质。身形瘦弱、手足冰凉、怕风怕冷的人,宜温养气血,可选取羊肉、桂圆、红枣、党参、当归等食材。体型偏胖、常有口气、口干口苦的人,秋冬进补应以“疏导”为主,推荐食用大白菜、萝卜、陈皮等理气消滞之物。
针对女性、老年人及产后、病后等人群,白富彬推荐了一些简便易行的温养方法:一是坚持每天适量运动,使身体产生温热感。二是勤做穴位按摩,如对搓双手掌心至发热,刺激劳宫、鱼际等穴位,促进血液循环。三是自制热敷盐包,将艾叶、桂枝、花椒、吴茱萸与粗盐混合在一起,用布包好,微波或隔水加热后,敷于颈、腹等怕冷部位。四是中药足浴,用艾叶、桂枝、牛膝、桑枝煮水,水温维持在40℃至42℃,泡脚不超过15分钟,至周身经脉温通即可。五是适度艾灸,选用艾条温和灸神阙(肚脐)、关元(脐下四指)、足三里等穴位。
此外,白富彬还推荐了一款养生茶饮,将鸡蛋、桂圆、红枣、党参同煮,没有糖尿病的可加适量红糖。女性在月经之后比较怕冷,可加入黑豆,补益效果更佳。
“小雪晴沙不作泥,疏帘红日弄朝晖”。让我们顺应天时,用好中医养生智慧,科学“藏”与“补”,安然度过一个温暖、健康的冬天。
全媒体记者 王雪
编辑:刘入源 初审:王冰 终审:王笑荷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