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期间,想必大家一定听过这样的说法:
1930年6月17日,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Smoot-Hawley bill)》,将2万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到史无前例的高度。
随后引发了大萧条,美国挑起的全球关税大战全面升级,国际贸易体系四分五裂,经济链条断裂崩溃。在美国国内,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失业潮席卷全国。法案通过当年,美国失业率为7.8%;到1931年,骤升至16.3%;1932年达到24.9%;1933年达到25.1%。
就是说1930年美国关税引发了大萧条,潜台词就是说特朗普的关税战也会引发全球大萧条,至少是大衰退。
其实,这个时候,用这样的宣传手法,是非常正常的,这对于我们确立打胜仗的信心十分重要。
对于关税对全球经济的副作用,我是赞同的,但作为一个求真务实的人,我更愿意去探求大萧条的真相,而不是简单地把1930年的大萧条归结于关税,这样简单的关联是不对的。
我曾经不止一次研究过大萧条,发现很多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来解读问题,研究财政的人就会说大萧条是因为没有及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过度放纵自由市场经济。
研究军事的人又说是因为一战的后遗症,我听说一种说法,欧洲经过一战后消费力过弱,产品冲击美国市场。
研究货币的人,又说是货币问题。比如2002年,时任美联储理事会成员的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公开承认了经济学家长期以来的信念。美联储的错误导致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灾难”。因为从1930年秋天到1933年冬天,货币供应量下降了近30%,而美联储没有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导致通缩延续。
当然,这些说法都或多或少有道理,但都过于强调了自己角色层面的原因,本质上都是想要表达自己的一种观点,但这些并不是大萧条发生的全貌。
那么,大萧条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1,不要用现在去思考过去
我们很多人习惯于用现在的思维去考虑过去的问题,而没有考虑到当时的环境。
举例子来说,贸易战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理念,如今已经是一个常识,本质是因为贸易互补,但是当社会化大分工没有大规模深入的情况下,一些国家足以包揽全部分工的时候,不仅不互补,且有时候出现了同质化竞争问题,产能严重过剩的时候,关税就会起到本土产业的作用。
特别是1930年代,整个工业的发展还处在相对比较粗犷的时候,全球化分工并没有大规模形成,技术的密度还不够。像美国,基本上可以包揽当时几乎所有的产业。
也就是说,关税并非一无是处,关税战短期有可能是有利的,也有可能对某些国家是有利的,但长期来看肯定是不利的。
20世纪初的时候,关税是一种国家常态,而不像现在,因为当时分工不够深化,欧洲和美国可以成为两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同质化竞争激烈。
如上图所示,1821年之后,美国关税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白宫统计数据显示,1798至1913年间,关税占美国联邦政府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最高时甚至达到90%。1914-1922年美国平均关税率就已经高达达28.3%,那时候也没事儿,怎么突然19230年以后,关税就成了元凶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简单的认为,大萧条就是关税造成的。至少,关税并不是大萧条的唯一因素。
2,大萧条起源于大繁荣
不看历史,也就看不懂大萧条。不看懂大萧条之前的大繁荣,也就看不懂大萧条。
在大萧条发生之前的10年,可谓是美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黄金十年之一,经济繁荣、人民幸福,股市10年6倍。这个时期,也被称为美国的咆哮时代。
科技大跨步前进,汽车,电影,无线电收音机,以及日用化学工业全面勃发,从1战之前的奢侈品,飞入平常百姓家。特别是汽车,由于福特流水线的发明,大幅降低了汽车制造成本。
在咆哮的20年代,美国世界工厂地位进一步巩固,到1929年工业产值占全世界的40%,尤其是汽车产量占全球75%份额,飞机制造占据1/4的份额。
科技的持续进步,让国家对未来产生了非常强烈的信心,政府主导投资了大量的基建项目。比如,汽车行业的大发展带动了大规模公路建设,电网的规模也开始迅速扩张。
与此同时,电话线终于横贯北美大陆。20世纪初,美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城市化,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之后,需要建设房子、电力系统、供水系统、学校、医院等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基建需求带来了庞大的上下游需求,整个产业链形成了一个正正循环繁荣之路。
更加火上浇油的是,美联储在整个20年代,几乎采取了一种比较放任的态度利率非常低。这就导致,很多人借钱投资、借钱消费,债务持续积累。在大萧条前夕的股市崩盘时,法定保证金仅要求10%。不仅老百姓放债,还对外放债。
一战期间,美国共向17个欧洲国家发放了120亿美元的战争贷款,1战结束后,美国向德国提供了大量的贷款,支持了德国的重建,用它来对付日益崛起的苏联,但反过头来,崛起的欧洲又开始反向冲击美国市场,美国出现了产能过剩。
可是,借来的钱总是要还的,当人们发现未来的投资收益无法兑现的时候,就会陷入债务危机,随着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破产潮出现,进而继续影响到消费和支出,这个时候如果央行再不采取逆周期的政策,就会形成通缩的恶性循环。
这就是当时美国发生的事情,是不是听起来有点似曾相识。
其实,过去10年,中国发生的事情,和这个也有点相似,长期的乐观支撑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可是人们发现这种长期的基建支出,无法得到正常回报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国家债务危机出现,进而进入了一个惨烈的去杠杆时期。
日本的问题也是一样,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整个日本社会进入了一个大萧条的时期,但是与当年的美国相比,吸取了经验,只是让下跌变得更加平缓而已。更多以日元贬值的方式,而不是收入直接变化的方式来进行调整。
1929年的大萧条,本质上也是一次债务危机之后的去杠杆行为,之所以表现得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确有一些特殊的原因。
3,真相没有那么简单
1929年之前,自由主义思潮在欧美泛滥,自由贸易深入人心,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关税一直降低的原因。且自法案通过起,美国1028名经济学家联名签署请愿书抵制该法案,也说明了当时不少美国精英也反对关税。
但,这里就值得挖掘了,为什么美国政府明知道自由贸易的好处,还要用关税来把别人的商品挡在国门之外呢?我找了很多资料,大多数人只是单纯的用愚蠢来解释这个美国1930年代加征关税的行为。
可是,我不这样看,如此重大的行为,必然伴随着一定的理由,否则美国不可能自断双臂,只能说两害相权取其轻。关税法案只是美国政府试图挽救大萧条的一种政策,不管它最终是加大还是减轻了大萧条的危害,但它都不是大萧条的根本原因。
有意思的是,1934年6月美国两院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The Reciprocal Agreements Act of 1934),该法案对 1930 年关税法进行了修订,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授权和外国政府或机构进行关税协定谈判,在不经过参议院批准的情况下,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对现行关税和其他限制贸易措施的修改,但调整幅度上限为50%;二是遵循关税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
《互惠贸易协定法》通过后,从 1934 年到 1939年,美国与其他国家总共签署了 22 个旨在降低各自关税的贸易协定(谈谭,2010),美国征税商品的平均关税率由1932年的59.1%下降至1939年的37.3%。
按照正常的剧本理解,应该是罗斯福上台,大幅降低关税,然后经济复苏,但实际上即便罗斯福上台,美国经济复苏,本质上和关税没有太大关系,因为1939年美国依然保持了37.3%的关税,我甚至开始怀疑,关税政策本质上也是经济复苏的原因之一。
究其原因,一战基本上把欧洲给打了个稀巴烂,然后重建的过程中,欧美没有产能了,自然从美国大幅度进口,美国企业自然是过的非常舒坦。但是,随着欧洲自己的产能复苏,债务逐步到期,欧洲开始减少对美国的进口,增加对美国的出口。
整个美国陷入了产能严重过剩和消费不足的双重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和欧洲产品同质化,高额关税可以保护美国本土的产业免受欧洲的冲击,因为当时欧洲仍然是技术偏强的一方。
下面这个小故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俄勒冈的波特兰人抱怨说,养羊人杀掉了成千上万只羊,因为把羊送到市场上卖得的钱还不够支付运费。一边是俄勒冈州的牧羊人把羊肉喂秃鹰,一边是我在纽约和芝加哥看到有人在垃圾桶里捡剩菜剩饭。我在芝加哥一家餐馆碰到一个人,他给我讲了他养羊的事情。他说,今年秋天,他杀掉了3000只羊,全都扔进了峡谷,因为一只羊的运费要1.1美元,而一只羊还卖不到1美元。他说自己养不起羊了,又不能眼睁睁看着羊饿死,只好把它们杀了扔进峡谷。
类似的故事,还有大萧条期间,一边是饥肠辘辘的市民,另一边是把牛奶倒掉的农民。本质原因是牛奶容易变质,运输成本高昂,而居民购买力太弱。
那么,为什么没有购买力呢?
因为繁荣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转变为庞大的购买力。
1920—1929年,工人的时薪仅增长了2%,而工厂工人的生产效率却跃升了55%。与此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税收和生活成本上升,导致农民的实际收入下降,CPI竟然是负的。1910年,农业工人的人均收入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1930年,这一比例已降至30%以下。农村的贫困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美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生产效率的提高,没有带来工资的增长呢?这就要提到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由于工资水平没有相应增长,赚到的钱都进了资本家的口袋,资本家将自己的钱用于扩大再生产,最后导致了过度扩张。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欧洲逐步从一战的阴霾中走出来的时候,美国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
所以,二十年代的两位经济学家瓦蒂尔·卡钦斯(Waddill Catchings)和威廉·福斯特(William Trufant Foster)提出了不均衡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体生产了过多的产品、以至于消费不完,这是因为消费者收入太少的缘故。他们认为,大萧条发生的原因,是重工业投资过剩,而财富分配不均导致居民购买力不足。
当然,美国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失误,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比如当时银行挤兑破产,而政府因为秉持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而几乎无所作为,加重了危机爆发的严重程度。
另外,大萧条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技术发展的速度太快,而上层建筑并没有准备好。我们都知道,产品层级越高,对市场的依赖越高,但当时的全球,因为各种原因,战争频发,除了欧美之外,几乎没有新的市场。
小结
很多人不理解美国为什么对关税战那么着迷,因为美国历史上真的从关税战中得到了好处,不管是美19世纪,还是20世纪。当时,美国处在一个技术劣势的状态,竞争同质化,因此关税可以很好的引导资金流入美国本土制造,有利于美国。
这个道理和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利用自己的市场规模,谈判进入WTO是一个道理,很多产业都保持了较高的关税,比如2002年,中国3.0升以下的进口汽车关税,依然高达43.8%。
可是,随着社会化大分工的日益深入,以及美国所处角色的改变,美国需要全世界提供产品,自己承担的是高精尖的部分,美国对全球化的依赖,比全球化对美国的依赖更强,而它们自己却不知道。
这种情况下,攻守易型了,因为一个国家无法对自己没有的产品加征关税,加了也没用,因为自己也没法生产,这个时候应该更加倾向于全球化。但,美国的政客,似乎还停留在历史经验中无法自拔。
美国现在的问题不是关税的问题,他们自己从国际贸易中赚到了钱,只是自己内部没有分好钱。他们内部的矛盾,解决不了,就通过关税战的方法,转移视线,延缓矛盾的爆发。可,这并不能解决问题。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