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家长跟我吐槽,说上初二的儿子最近像换了个人。以前放学回家还会喊声妈,现在进门直接摔上房门。说不得碰不得,稍微问句“作业写完了吗”,就像点了火药桶。最让她伤心的是,有次发现孩子在日记里写“我爸妈根本不爱我,他们只爱成绩”。
这种故事太熟悉了。多少家庭正在上演同样的剧情——那个曾经黏着你问东问西的小尾巴,突然浑身长满尖刺。你往前一步,他退后三步;你想沟通,他直接屏蔽。
但说实话,我们可能都搞错了一件事。孩子的叛逆不是故意跟你作对,是他开始长脑子了。他突然发现父母不是神,说的话不一定全对,定的规矩不一定合理。他急于证明“我是我自己,不是你的附属品”。这种觉醒很笨拙,甚至很伤人,但确实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见过一位聪明的妈妈。她儿子有段时间沉迷游戏,按照常规操作应该是一顿臭骂加上拔网线。但她做了件让人意外的事——周末主动找儿子联机打游戏。从开始的互不搭理,到后来一起组队,儿子居然在游戏间隙主动跟她聊起学校的烦心事。当她不再站在对立面指手画脚,孩子反而放下了戒备。
还有个爸爸做得更绝。女儿非要打耳洞,染紫头发。他居然带着女儿去了最好的美容院,还建议“要不要试试今年流行的挑染”。事后女儿在朋友圈晒图:“我爸太酷了。”其实这位爸爸私下说,他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他知道,与其为这些表面的事撕破脸,不如守住更重要的底线。果然,女儿在学业、作息这些原则性问题上,反而特别愿意听他意见。
这些父母做对了一件事——他们把叛逆期看作孩子学习独立的过程,而不是针对父母的战争。当你不再把孩子的每个反抗都当作对你权威的挑战,就会发现事情简单多了。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三句话:闭上嘴,迈开腿,守住线。
闭上嘴,是停止无休止的说教。你那些人生道理,他听不进去,说得越多他越烦。试着把“你必须”换成“你觉得”,把“我告诉你”换成“我听说”。
迈开腿,是主动走进他的世界。他喜欢某个你不理解的明星,不妨了解一下这个明星为什么吸引他;他沉迷游戏,可以问问这个游戏哪里好玩。这不是纵容,是试图理解他的逻辑。
守住线,是关于底线绝不动摇。熬夜可以商量,通宵不行;听音乐可以商量,戴耳机过马路不行。把规矩提前说清楚,违反就要承担后果。重点是,这些线要少而精,管得太多,等于什么都没管。
最重要的是,你得让孩子明白——无论你多么不同意他的行为,你对他这个人的爱不会打折扣。很多孩子之所以走得特别远,就是因为他们觉得,一旦不符合父母的期待,就会被抛弃。
有个细节我印象很深。有个男孩因为打架被叫家长,他以为回家肯定要挨揍。结果他爸只是叹了口气,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干过这种蠢事。但你要知道,真正的强者不是能把别人打趴下,是能管住自己的拳头。”那天晚上,父子俩第一次像两个男人一样聊到深夜。
你看,叛逆期的孩子,像只初次独立狩猎的小兽,莽撞又敏感。他需要试探边界,需要犯错,更需要知道即使搞砸了一切,回头时港湾还在。
对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样,谈谈我的个人两点看法:
第一,叛逆期其实是父母最好的修炼期。它逼着你放弃控制欲,学会尊重和平等。那些能安然度过叛逆期的家庭,亲子关系往往会进入新阶段——从上下级的统治关系,变成平等的盟友关系。这份功课现在不做,孩子到了二三十岁,你还是补课。
第二,判断引导方式对不对,有个简单的标准:看你是在缓解自己的焦虑,还是在帮助孩子成长。很多所谓的“管教”,其实只是为了安抚父母失控感的自救行为。当你发现自己在说“我这都是为你好”时,不妨停下来想想,这句话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你自己。
说到底,叛逆不是孩子出了问题,是关系需要重新校准。这场父母与孩子的博弈,没有输赢之分,要么双赢,要么双输。而智慧的父母都明白,赢下这场比赛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也成为赢家。
#如何面对孩子的叛逆#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