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结束后,必然会面临经济大衰退,在物资短缺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必然会涌现大量黑市。
而战后政府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资投放市场,所谓的打击,也必然是流于表面,最终黑市将会沦为投机者们的攫取利益的天堂,比如二战后的日本黑市,就是如此。
轰炸后的东京
二战结束后,日本数百万的退伍军人以及其他流离失所的人如潮水般涌回城市,庞大的人潮和战败后的混乱局面交织,以至于战后日本政府的职能濒临崩溃。
在战后日本政府无法积极进行战后重建的情况下,大家只能自己想办法求生。
比如东京,整个东京在此前的空袭中,几乎被完全摧毁。
在房屋都被摧毁的情况下,数以万计的东京人要么用铁丝网、石头和纸板搭建的简陋棚屋记住,要么占据在地铁或者防空洞,甚至一部分干脆直接在弹坑里找个地方凑活着住。
简陋棚屋
住的问题解决了,但食物和生存物资却成了头疼的事情。
因为战后日本政府通过合法渠道提供的食物配给极度匮乏,大家要么长途跋涉数小时前往偏僻的乡村以非法途径购买食物等生活必需品,要么在废弃的垃圾中寻找一些物资,这让一些投机者看到了赚钱的机会,比如一些的屋组织。
“的屋”在日语里的意思是“摊贩子”、“江湖商人”等等,所谓“的屋组织”,其实就是街头摆摊者组成的帮会。
看到无数人为了购买生活必需品而到处奔走,的屋组织们意识到,这是自己赚钱的机会,不少人买通政府要员,以便他们在战后废墟上垄断摆摊权以交易各种商品。
问题是即便是被空袭摧毁的土地,那也是有土地所有权,这帮废墟上经营的摊贩市场被地主赶走,又让极道组织看到了收取保护费的机会。
出售物资的旧日本帝国军人
所谓“极道组织”,其实也就是关东尾津组为代表的黑恶势力,大家熟知的山口组,此时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帮会。
他们利用自己的势力,让地主无法赶走这帮小贩,然后向这帮摊贩索取保护费以谋取巨利,并借此扩大摆摊规模,最终形成了日本战后的“黑市”。
即便有摊贩的买卖,有极道的保护,但他们又不生产物资,哪里有物资贩卖呢?自然是另一波投机者了。
在原子弹投下前,日本以在本土作战准备的名义,囤积了大量军需物品,包括酱油、砂糖、罐头、味噌、大米、木炭等等。
按照规定,日本投降后,这些军需物品需要移交给盟军审查处置的。
铃木贯太郎
而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前的1945年8月14日,铃木贯太郎内阁认为,与其将这些物品交给盟军,还不如尽快发出去。
接受到命令的陆军,则立即颁布了《陆机363号》命令,要求各地部队立即将他们手上掌握的物资发放给民间,而且不需要他们全额付款。
但匆忙之间,日本政府又没有颁布发放物资的具体实施方法,也没有设立监督执行的机关,以至于整个发放操作都是处于极度混乱中。
而且,铃木贯太郎内阁及东久迩宫内阁允许陆海军将军需物资发放给民间的命令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这么一来,就给了投机者攫取利益的机会。
铃木贯太郎内阁说发放给民间人士,那么哪些属于民间人士又没有详细的规定,就给了官僚和商人勾结利益操作的机会。
自接到命令后,大部分军需物资都被军人、商人与官僚们私下瓜分掉了,而负责管理物资的军官也动起了藏匿物资私下变卖谋取暴利的念头。
尽管在8月20日,美军向日本投降特使传达第一号命令要求保持日本军队现有的资产不动,但新的东久迩宫稔彦内阁却没有立即执行这项命令,直到8月28日,美军正式占领前两天,才公开宣布中止各陆海军单位可以自由处分其名下物资。
可此时,日本投降前准备的物资,已经有七成流入民间。
根据1947年原大阪造兵厂管理部总务课长河本利夫向媒体实名举报的内容来看,有价值300亿日元的巨额物资从大阪造兵厂消失,且散布到整个关西地区。
1947年的新闻报道
而在1947年日本政府调查结果显示,约有3000亿日元的军需物资不翼而飞。
很显然,这些物资都被一帮人瓜分了,这仅仅只是物资,实际上,投降前,日本还有266亿日元的军费余额,而这些军费则以订单付款的名义交给了财阀下属的军事承包商,且账目被大量销毁,无迹可查。
大规模转移物资,必然会被民众知晓,怎么办呢?
这帮人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一边继续给失业工人和复员军人发放遣散费,解除了储蓄账户提款限制,一边开足马力印钞,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为日本战后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战后第一年,日本物资上涨了539%。
一边日元贬值,一边物价疯狂上涨,别说普通人了,就是中产阶层也在短短几个月内落入了赤贫,辛苦奋斗一辈子,到头来是一场空,这威力,可比原子弹大得多。
1946年日本映画社制作的新闻短篇《藏匿物资在这里!》
当然,财阀和少数统治精英依旧活的潇洒,况且手上还有囤积的大量物资,而为了处理这些被瓜分和隐匿的物资,这帮投机者又需要一个没有政府监管的市场来处理,于是就找到了的屋组织。
有货物,有极道的支持,的屋组织们在黑市上如鱼得水,其中西东京地区规模最大的的屋组织——关东尾津组在本地地警察机构的暗中支持下,居然打算在东京开设第一家公开的黑市——新宿之光。
新宿之光
根据要求,所有人想要入驻贩卖,必须先提交样本和成本预算,以便他们从中抽取高昂的中介费。
而除了关东尾津组开设的黑市,其他黑市摊子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
战后数周,东京城内就有45000个摊位,由于没啥建设物资,他们摊位基本是铺开席子或木箱在街头卖货。
位于东京和田组黑市
卖的物品小到锅碗瓢盆、水壶、锅、盘子、银器、食用油、茶叶、大米、皮革制品、电器产品和木屐等等,大到煤、焦炭、汽油、木材、水泥、平板玻璃、机油、电线等等,来源嘛,自然是前面囤积的物资了。
然后关东尾津组会按照营业额要求他们缴纳保护费,保护费通常都是摊贩利润的五成,而这些成本自然得摊到商品上,可以说黑市上的商品,对于普通人而言,并非是便宜的地方。
至于尾津组开设的黑市,一旦有人抵触缴纳中介费,那么下场就是捣毁店铺。
随处可见的小摊贩
当然,这些钱也不是他们全吞下的,他们收上来的钱,最后会按照比例分给提供庇护的警察和官僚,以此来允许他们的市场继续存在,最终滋生出大量灰色产业。
看到黑市巨大的利润,另外一拨人也涌入进去,而他们的加入,又让黑市的性质变得更加复杂。
首先就是瓜分和隐匿的物资的日本陆海军军官和官僚们,他们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将隐匿的物资投放市场,也是黑市中最主要的物资来源。
其次就是盟军占领军,他们将自己的配给物资收购上来后,大量出售给黑市以赚取金钱,由于利润巨大,驻扎在横须贺海军基地部分美军士兵甚至在午夜驾驶快艇穿越东京湾,将大量物资走私到位于千叶县对岸的日本帮派手中,然后将其兑换成美元汇入国内。
到了1946年,驻日美军每月向本土汇回了超过八百万美元,这可比整个驻日美军的月工资还要多,引起了美国本土的注意。
驻日美军
为杜绝驻日美军物资走私腐败行为,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宣布将日元兑换成美元的行为违法,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这种交易依然有增无减,所谓的禁令,成为一纸空文。
除了本土官僚和驻日美军私下贩卖物资之外,看到日本巨大商机的海外商人,也盯上了这块蛋糕,打通关系后,也在日本出售他们的货,赚的盆满钵满。
由于黑市都是极道组织和的屋组织维持,无形之中,加大了他们的政治分量。
比如在1947年第23届众议院选举期间,日本自由党就邀请关东尾津组组长尾津喜之助入党参选与势头正劲的日本社会党展开角逐,而这引起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的注意,并发布命令打击。
只是美军又得依靠他们遏制日本战后共产主义势力,所谓的打击,也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
就比如风头正盛的尾津喜之助,在1947年被捕,但审判的时候,却认定他“病情严重且年事已高”,甚至以“品德高尚”为由建议释放,要知道,当时尾津喜之助不过五十岁,如此理由,实属荒谬,在多方反对下,尾津喜之助仅仅入狱五年了事。
尾津喜之助的事件只是当时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在被捕的两万多名极道成员里,仅有极少数受到判决惩罚,其余人等,都以各种理由而释放。
尽管有黑市提供基本物资,但毕竟是黑市,是没有政府监管的,早在二战后期,一帮黑市投机者就利用生活必需品的短缺不断哄抬物价。
蹲在摊位前吃饭的男人
比如米价,1943年,黑市大米售价是4日元/升,但在1944年,已经暴涨到15日元/升,而到了1945年日本战败之际,已经夸张到75日元/升,而且有价无市。
而在爱知县,黑市砂糖价格已经飙升到1942年的500倍,至于大米,则涨价至120倍,肥皂也高达100倍。
如此高昂的价格,能买得起的也仅有少数人,大部分穷人是没钱去买这些生存物资的。
不过有钱能在黑市买物资的有钱人毕竟不多,绝大部分都是穷哈哈的平民,在配给粮吃不饱的情况下,自然想到了黑市,因而黑市上,针对穷人推出的物资也深受大家欢迎,比如残饭炖。
残饭炖
残饭炖其实就是大锅炖菜,其来源就是从驻日美军食堂里收购泔水,然后放入铁桶内重新炖煮而成,但毕竟是泔水,能吃的东西不多,为此,炖煮期间,会加入一些洋葱以及适当的盐调味。而为了防止腐败,还会加入糖和咖喱粉。
战后美味残饭炖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和猪食差不多,但带有肉味且价格便宜,一碗仅需要10日元,因而备受大家欢迎。
只是大桶反复熬制炖煮的菜,大桶附近时常能闻到一股食物腐败的酸臭味,而且泔水里时长充斥着老鼠尸体、口香糖渣、烟盒和烟蒂等等,稍微有点钱的人根本不会看一眼,但在饥馑年代,人们仍排着长队,以此果腹。
相比之下,美国大兵嫌弃直接扔的午餐肉罐头,已经是当时天堂一般的美食了。
密制糟酒
除了果腹的残饭炖,日本一些黑市小酒馆还提供私酒,这些私酒以番薯、麦子等等一切可以找到的杂粮为原料进行酿制,或者干脆用美国大兵喝剩下的酒勾兑出来的劣质私酿酒。
新兴酒场
问题是这些人缺乏必备的酿酒知识,酿出的酒精品质低劣,但因为价格便宜平民也能负担得起,所以很受普通人的欢迎,且度数不高。
炸弹酒
众所周知,酿酒需要耗费大量粮食,能找到的粮食自然优先果腹了,但黑市上的酒精供不应求,一些动歪脑筋的黑市商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用工业酒精加水稀释,价格同样低廉,冠以“炸弹酒”。
酒屋
但毕竟是工业酒精酿制的,不仅喝下去有浑身灼烧般的强烈不适感,而且严重损害健康,轻者中毒,重者死亡,只是价格低廉而且供不应求,大部分人还是忍着不适感喝下去。
遍布的酒场
衣服
生活物资匮乏,衣服自然如此。
在极度短缺的情况,黑市上的衣服,要么是从尸体上剥下来的,要么就是用布料重新缝缀,只能能穿,什么都行。
一个桌子,就是一个摊位
虽然黑市背后存在着大量问题,但毕竟解决了不少战后人的生存和工作问题。
除了大阪在驻日盟总关于打击黑市的行政命令不久发起大规模的黑市取缔行动之外,其他地方基本是与海外日本归乡者主导的黑市协商妥协,比如加强管理,比如逮捕一些极道头目,迫使这些实力合法化以夺取对街道的管理权等等。
1946年,大阪梅田黑市
而后又是引导一帮露天商贩搬迁到一些指定场所经营,并组建政府公营市场以此来取缔黑市。
但受制于物资配给政策与恶性通货膨胀的双重影响,这些公营市场依旧存在,直到食品供应的改善与整体经济形势的稳定后,黑市逐渐淡出日本社会。
而这个时间,已经到了五十年代了。
只是黑市淡出社会,不代表他们彻底消亡了,相反,诸多黑市都成了商业街,比如此前说过的“新宿之光”,如今已经成为日本著名的繁华街市。
战后逐渐演变为商业街
如今日本人站在新宿街道上,只会感叹新宿的繁华,可他们不会明白,战后几年,自己的父辈和爷爷辈,当初是如何在统治阶层和财阀的压榨下求生的。
新宿街道
更新时间:2025-08-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