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聊牛街

经历了连日来的倾盆大雨,呼和浩特终于放晴。

昨日,市区公铁立交桥南北走向均已正常通行,今起,各商业步行街重新聚集起市民、游客。“识见”探访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的美食一条街——牛街,雨后的街道焕然一新,人们不时聚集在花墙下打卡拍照,临近中午饭点,等位叫号的人络绎不绝。

日前,牛街热闹开市,传统美食街摇身一变,装上摩登风格霓虹灯牌,亮相六层楼高3D花墙……成为呼和浩特“新晋潮流地标”。

这条不到700米长的街道,却有商户153家,其中,登上“本地必吃榜”的老字号、餐饮店就有好几家。

人们扎堆来的牛街,究竟“牛”在哪里?我们细细说来。

图片来源:实践杂志社 云婧 摄

老呼市人都知道,牛街可不是一开始就叫这个名儿。

2003年以前,这条街的前身是东沙梁、北茶坊。

后来改叫牛街,有人说,与这里曾经是多民族聚居地、开办牛羊肉市场有关。

对于呼和浩特来说,牛街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本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曾是大清通衢,康熙亲征凯旋的归化城之道,是北接草原、西连丝路的驼队干线经过地。

据《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志》记载,公元1696年,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大获全胜,回师经过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区)时,就走到了如今的牛街一带。当时,归化城百姓云集路边迎接。城中一位秀才见状,决定集资修建一座桥来纪念,便有了坐落于牛街东南、扎达盖河上的“庆凯桥”。

庆凯桥(牛桥)。图片来源:实践杂志社 云婧 摄 庆凯桥(牛桥)。

几百年来,牛街与庆凯桥,见证着归化城日渐繁荣兴盛的商业贸易、各民族比邻而居的烟火气息。

如今,漫步在牛街一带,你依然可以看到伊斯兰风情的建筑、品尝到清真风味、感受多元共生的文化氛围。

除了历史文化,还不得不提牛街的宝藏美食。

在吃这个领域,牛街可谓“卧虎藏龙”。

——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的独特风味;

——炖、焖、扒、蒸、煎、炒、烹、炸的花样做法;

——冰煮羊、大盘鸡、手抓肉、红柳大串、炒米粉、炒烩面、砂锅等菜品样式;

让人“吃了这家、还想那家;吃过一回,再来二回”。

就拿大盘鸡来说,这一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新疆沙湾县(古丝绸之路要道)的美食,在诞生之初就融合了多地的饮食文化。如今在牛街吃到的大盘鸡,不仅保留了游牧民族慢炖的做法,延续了维吾尔族、回族对辛辣香料的喜爱,还融合了汉族对“荤素搭配”“酸甜平衡”的追求。

牛街的大盘鸡颇受欢迎。图片来源:永永大盘鸡店长 毕俊华供图

咬一口鸡肉,醇香味浓,甜咸分明,夹起拉条子,裹上咸鲜的汤汁送进嘴里,让人直呼过瘾。

几十年间,牛街的烟火气喂饱了一代又一代人,来这里的呼市人,吃的不仅是风味,更是情怀。

伊和轩老菜馆起家于1993年开在回民区通道街的“伊和轩餐厅”,虽在牛街经营的年份不长,却藏着老呼市人念念不忘的味道。爆炒散旦、门钉肉饼是店里的拿手绝活,每逢周六日,不少食客选择在这里与好友亲朋小聚。

牛街餐饮店人气十足。图片来源:“魅力回民区”微信公众号

马志从2014年起在牛街经营牛肉面,他店里的客人除了周边社区的,还有火车站、飞机场附近的,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来尝尝。多年来,他坚持从兰州批发甘谷辣椒,用料新鲜、讲究,保持着数十年如一的品质和口味。

永永大盘鸡是牛街上开得最久的餐饮店之一,有30余年光景,店长毕俊华介绍说,“每到旅游旺季,游客一来牛街就直奔我们店。现在越来越觉得,我们的大盘鸡不仅代表着门店,更代表了咱呼和浩特的形象,我们希望尽最大努力给大家做好服务。”

一次次食客与美食店的双向奔赴,造就了牛街口碑的硬实力,而这也正是牛街生意长盛不衰的“独门秘籍”。

夜色中的牛街人气不减。图片来源:实践杂志社 云婧 摄

说了这么多,一句话足以概括。

牛街的牛,“牛”在焕新颜值、“牛”在历史文化,“牛”在舌尖美味,更“牛”在它是呼和浩特人心中的那份特别。

和牛街一样,条条隐匿在城市里的老街老巷,是流动的历史血脉与跃动的现实生活之间的交汇点。这里有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像一本摊开的“无字的地方志”;这里有传统手艺技艺,是“活的传承现场”,也是讲好“青城故事”的时空舞台


来源:“识见”微信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美食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市   回民   来源   呼市   花墙   图片   识见   杂志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