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美股早盘,一个历史性时刻诞生了。
英伟达股价冲破164.42美元,市值达到4万亿美元,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达此高度的公司。
随着德国莱茵河畔那座由1万颗Blackwell架构GPU堆砌的“AI工厂”启动,硅谷的权力交接完成,微软的“软件霸权”正式让位于英伟达的“算力霸权”。
英伟达的登顶之路,堪称一部惊心动魄的逆袭史。
2025年初,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又受到中国AI公司Deep Seek的技术冲击,英伟达股价一周内蒸发20%。
4月,特朗普政府升级对华芯片禁令,其股价更是跌至86.61美元的深渊。然而,仅仅数月后,7月的英伟达便上演了史诗级深V反弹,股价较4月低点暴涨近90%,市值成功冲破4万亿大关。
这场逆转背后,有两张关键王牌。一方面,中东石油美元变身“芯片美元”,沙特、阿联酋等国豪掷数十万颗AI芯片订单,用石油财富为英伟达的算力未来买单。
另一方面,欧洲AI基建大爆发,德国“AI工厂”等项目落地,万颗Blackwell GPU为欧洲AI新基建搭建起骨架,也为英伟达提供了广阔市场。
此外,黄仁勋在5月财报会议揭示的四大“意外加速器”,更是为其股价反弹注入了强大动力。推理型AI需求的百倍暴增、出口限制的放宽、企业AI代理的加速渗透以及全球制造业回流催生的工业AI新场景,让资本市场看到了英伟达无限的发展潜力。
英伟达能支撑起4万亿市值,得益于其一套精密的商业齿轮系统。
首先是生态垄断。GPU在全球AI训练市场占据90%以上份额,从微软这样的科技巨头到沙特政府,都需依赖英伟达的算力,不得不交“算力税”。
其次是智能代工模式。英伟达将制造外包给台积电,自身专注于CUDA生态开发,这种模式让其毛利润率超70%,实现了轻资产高利润运营。
最后是强劲的市场需求。微软等四巨头每年投入3500亿美元建设AI数据中心,其中40%的资金流入英伟达口袋,强大的需求支撑起其庞大的市值。
这套系统以仅3.6万员工,撬动了相当于12个腾讯的市值,人均市值达9000万美元,颠覆了传统工业逻辑,也让华尔街分析师们纷纷看好,Loop Capital喊出250美元目标价(对应6万亿市值),Wedge Bush预言18个月内市值冲5万亿。
然而,在资本市场狂欢之际,危机信号也在闪烁。大空头吉姆・查诺斯警告,整个AI生态系统有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影子。
地缘政治方面,对华芯片禁令虽限制了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但也让其年损超100亿美元,且Blackwell芯片在华黑市炒至300万元/张,反映出市场供需的扭曲与潜在风险。
同时,市场存在结构性泡沫,中国众多智算中心投产率低,已建项目“点亮率不足50%”,暗示着AI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存在过热与资源浪费问题。
此外,英伟达52倍的市盈率远超微软、苹果,其高估值全靠“AI永续增长”的信仰支撑,一旦信仰动摇,股价可能面临大幅调整。
而且,技术路线之争也让英伟达面临挑战。中国公司Deep Seek的高性价比模型,暴露了英伟达硬件堆砌模式的脆弱性。生成式AI向代理式AI跃迁需要算法革命,而非单纯的算力提升,这一分歧正撕裂华尔街的判断,也让英伟达的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面对诸多挑战,黄仁勋并未慌乱,而是手握底牌,从容应对。
在技术上,英伟达加速芯片迭代,Blackwell Ultra性能提升1.5倍,2025年Vera Rubin架构CPU性能翻倍,以保持硬件优势。
针对中国市场,其暗中研发符合出口限制的加速器,试图争夺黑市之外的合法市场份额。同时,英伟达大力扩张软件生态,推出AI工厂操作系统Dynamo,将硬件优势转化为系统级壁垒,构建更稳固的竞争护城河。
此外,英伟达还布局能源效率革命,新一代芯片能耗降至1/25,性能却暴增30倍。这不仅符合环保趋势,也让租算力比买服务器更划算,催生了如甲骨文等“算力房东”,开辟出全新的万亿市场。
英伟达的崛起,是算力时代的开端。尽管前方有泡沫与危机,但它已改变了硅谷,甚至全球财富分配的密码。
在石油帝国走向黄昏时,算力正成为新的财富象征,而英伟达能否在挑战中持续辉煌,值得全球科技爱好者与投资者共同关注。
更新时间:2025-07-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