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贪了8亿两白银的和珅,却在乾隆眼皮底下,冒死救下一本书——
这本被清廷列为“禁书之首”的《红楼梦》,被他亲手删改后献给皇帝,竟成了传世经典。
一个满手鲜血的贪官,为何拼上性命,“刀下留书”?他究竟在图什么?
乾隆三十八年,北京城笼罩在文字狱的阴云下,一本名为《石头记》的手抄本,在文人圈中秘密流传,书中对封建家族的衰败描写,字字戳中清廷的敏感神经。
乾隆皇帝对这类“危险书籍”向来零容忍,一旦查实,轻则焚书毁版,重则满门抄斩。
此时的和珅,正坐在《四库全书》编纂馆的总纂官位置上。
权力巅峰的他,本可对禁书视而不见,但命运偏偏让他,翻开了那本《石头记》。
翻开第一页,便再难放下——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兴衰,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权贵阶层的腐朽。
“这书若毁了,怕是百年后再无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和珅盯着书页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翡翠扳指。
风险明摆着:若被人发现私藏禁书,即便贵为军机大臣也难逃罪责。
但和珅做了个惊人的决定——他连夜召集心腹幕僚,将书中“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等暗讽朝政的句子逐字删改,又添上几段对皇恩浩荡的颂扬。
原本锋芒毕露的批判,硬是被磨成了,温润如玉的文学经典。
三个月后,养心殿的烛火彻夜未熄。
和珅跪在乾隆面前,双手捧着的已不是禁书,而是一套装帧精美的《红楼梦》。
他太了解这位主子:乾隆爱诗书,更爱面子。
于是开口句句踩准痛点:“此书文采斐然,若列为官修典籍,正可彰显我朝文治之功。”
乾隆翻开书页,正撞见黛玉葬花的凄美场景,眉头一松;再读到元妃省亲的皇家气象,嘴角已挂上笑意。
和珅赌赢了——皇帝朱笔一挥,《红楼梦》从禁书名单上被划去,成了武英殿修书处的正式出版物。
拿到圣旨的和珅,转身就干起了“出版商”的活计。
调来皇家刻工,挪用内务府银两,甚至把自家宅邸,腾出三间厢房当校勘室。
权倾朝野的军机大臣,此刻像个书商般斤斤计较:“用安徽泾县的宣纸,苏州的松烟墨,少一钱银子都不行!”
最棘手的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有前八十回,和珅在书房里来回踱步,案头堆着二十多个续写版本,不是写得像才子佳人话本,就是刻意歌功颂德。
直到某日,一个叫高鹗的落第举子,被带到他面前。
“续写可以,但贾府必须败得彻底。”和珅盯着高鹗,话里藏着机锋:“林妹妹的命留不住,宝二爷的玉也得丢!”
谁都没想到,这个贪官竟比文人更懂悲剧的力量,他亲自批注的手稿至今留存,某页边角写着朱批:“此处添一段探春远嫁,要哭不出声的痛。”
书成那日,和珅做了件惊世骇俗的事——他把首版《红楼梦》,放在八百里加急的驿马上,沿途州县官员跪迎圣书。
从北京到苏州,运河两岸的书坊连夜翻刻,等到朝廷反应过来,江南早已“家家争读红楼梦”。
吊诡的是,推动这一切的“功臣”,同时也在疯狂敛财。
刊印《红楼梦》的工匠,领不到工钱,因为银子,都被和珅塞进了自家地窖;
高鹗被迫在续书中,加入“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的结局,只为让皇帝看得顺眼,文化传承的丰碑下,赫然垫着政治算计的碎石。
嘉庆四年正月十三,北京城飘着细雪,一队官兵冲进和珅的宅邸,抄家的木箱,撞开地窖铁门时,
一千二百块《红楼梦》雕版,整整齐齐码在墙角,覆着防潮的油布。
带队的官员啐了一口:“这老贼,贪了八亿两银子,还藏这些破木板!”
没人知道,这些“破木板”,会在两百年后,成为故宫博物院,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时间倒回乾隆五十六年,武英殿版《红楼梦》刚刊印完成,和珅做了一件,让满朝文武瞠目结舌的事——他把首印的一百套书,免费送给各地书院。
江苏学政曹文埴收到书时,手抖得差点打翻茶盏:“这和珅……莫不是疯了?”
当年文人圈谁不知道,和珅家的门房,收“拜帖费”,都要二十两银子。
但更疯的还在后头,和珅竟从内务府,调拨三万两白银,在苏州设立“红楼书局”,专印《红楼梦》。
雕版师傅的工钱,比宫里的御厨还高,用的墨里掺着金粉,印出来的字能百年不褪色。
书局开张那天,江南才子袁枚,拄着拐杖来看热闹,摇头叹道:“这哪是印书,分明是撒银子听响!”
暗流却在华丽表象下涌动,户部账本显示,同年黄河决口的赈灾款,硬是被和珅,截留了五万两,充作刻书经费。
运河边的灾民啃着树皮时,苏州的书坊里,飘着新墨的香气。
更讽刺的是,高鹗在续写后四十回时,被迫加入“沐皇恩延世泽”的结局——贾府靠着皇恩复兴,宝玉居然考中举人。
和珅在书稿上批注:“哭要哭得隐晦,笑要笑得响亮。”
文人的愤怒,在乾隆驾崩后爆发。
嘉庆元年,浙江学者章学诚公开痛骂:“阉割经典,其罪当诛!”
他指着“兰桂齐芳”的结局冷笑:“曹公若在世,必唾其面!”
但寒门书生们不这么想——河北举子王芑孙,在日记里写:“若无此结局,我这辈子,都读不到《红楼梦》。”
历史在这里裂成两半:一边是文人清流的口诛笔伐,一边是市井百姓的争相传阅。
京城琉璃厂的书贩子,算过账,和珅倒台前,《红楼梦》已卖出,十万余册,连新疆伊犁的驿馆里,都能找到手抄本。
1904年,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写下“悲剧中之悲剧”时,苏州过云楼的藏书架上,静静躺着一套,武英殿版《红楼梦》。
书页间夹着张发黄的纸条,是当年刻工,偷偷写下的:“和相爷吩咐,黛玉之死,需刻得字字泣血。”
四十年后,张爱玲在香港逃难时,行李箱里只带了两本书——《红楼梦》和《醒世姻缘传》。
她在《红楼梦魇》里感叹:“恨高鹗续书,又庆幸有续书。”
这话像把双刃剑,劈开了两百年的争议——没有和珅的政治算计,曹雪芹的手稿,早化成文字狱的灰烬。
2010年,北京保利秋拍。
一套武英殿初版《红楼梦》以890万成交,买家翻开封面,赫然看见藏书印上,刻着“和珅审定”。
拍卖师说:“这是历史上唯一,盖着贪官印章的国宝。”
争议从未停歇,2019年《红楼梦》,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时,德国汉学家史华兹提问:“如果曹雪芹原稿完整存世,文学价值会更高吗?”
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摇头:“历史没有如果,正是那些被删改的‘安全版本’,让《红楼梦》活到了能自由讨论的今天。”
站在紫禁城的红墙下看,和珅的影子始终在正邪之间摇晃。
他贪污的银子,养肥了嘉庆朝的国库,他保护的《红楼梦》,滋养了中华文脉。
就像太和殿的蟠龙柱,近看是祥云缭绕,远看却是条条锁链。
2021年,故宫文物修复师,打开尘封的木箱,那些和珅私藏的《红楼梦》雕版,重见天日。
木板缝隙里,嵌着几粒金瓜子,不知是当年工匠的贿赂,还是和珅,故意留下的嘲讽。
最吊诡的莫过于,现代人的态度——刷着“和珅同款”文创产品的年轻人,一边骂着“巨贪”,一边为“红楼盲盒”疯狂下单。
历史终于完成了,它的黑色幽默:贪官的名字,就这样和文化瑰宝,死死焊在了一起。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