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郑子轩
当现货黄金在4000美元/盎司关口震荡回调,A股时隔十年站稳4000点,两大资产的“数字巧合”引发市场对投资方向的热议。但将两者视为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实则误解了其核心定价逻辑——黄金的避险属性与A股的成长潜力,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下并非零和博弈,而是适配不同风险偏好的资产组合选项。

回调不改长期价值,避险属性仍是核心
黄金的暴跌来得突然而猛烈。10月21日单日下跌超5%,创下十多年来最大跌幅,随后一路跌跌不休,本质是技术面超买后的理性修正——期金多头头寸过于拥挤,获利盘了结离场。今年以来超60%的涨幅,累积了大量获利盘,COMEX黄金期货净多头持仓达历史峰值后,集中平仓引发短期波动。叠加中美元首会晤缓和贸易摩擦、俄乌冲突谈判预期升温,避险情绪阶段性退潮,进一步放大了回调幅度。
但支撑金价的核心逻辑未发生根本改变。美国国债突破38万亿美元,债务上限僵局导致政府停摆,美元信用持续弱化,全球央行“去美元化”进程加速,官方黄金储备屡创历史新高。从需求端看,中国14亿人口的家庭黄金配置才刚起步,长期需求空间广阔。短期金价或进入震荡期,但2026年美联储降息周期延续、全球地缘风险未完全消除,黄金作为对冲工具的配置价值依然突出,机构预测长期目标价可达4900-5000美元/盎司。

结构性牛市确立,成长红利持续释放
A股突破4000点,标志着从“3000点魔咒”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轮行情并非短期情绪推动,而是政策支持、资金转移与产业升级的共振结果。“十五五”规划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半导体、AI算力、工业机器人等硬科技赛道迎来政策红利,叠加居民20万亿超额储蓄向资本市场转移,为市场提供了充足流动性支撑。
当前A股呈现显著的结构性特征,科技主线贯穿牛市始终。AI产业链的技术突破将带来5-10年的产业周期,储能、固态电池等领域需求爆发式增长,成为市场核心驱动力。外资机构集体看多中国资产,MSCI中国指数较全球指数折价30%,估值优势显著,高盛、贝莱德等机构预测A股未来年化回报率可达15%-20%。但需注意,5500家上市公司分化加剧,个股不确定性高于黄金,宽基指数基金或成为普通投资者的稳妥选择。

杠铃平衡,而非此即彼
从资产定价逻辑看,黄金与A股本就分属不同体系。A股依托的核心是“国内基本面+流动性+产业成长”,黄金则基于“美联储流动性+美元信用”。这一本质区别决定了二者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互补的组合成分。聪明的投资者不应纠结于二选一,而应思考如何将两者纳入同一投资框架,适合根据风险偏好动态组合。
从估值角度看,相比其他屡创新高的亚洲市场,A股估值仍具吸引力。MSCI中国指数相对世界指数折价约30%,中美贸易谈判的潜在突破与“十五五”规划的科技聚焦,共同构成了中国资产重估的动力源泉。
对于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选择自然不同。激进型投资者可在A股科技主线中寻找机会,关注“十五五”规划聚焦的芯片、AI、机器人、低空经济等硬科技赛道;保守型投资者则可配置黄金ETF,享受其对冲不确定性的属性。但更优的策略或许是采用当前主流机构的“杠铃策略”——一端配置A股、港美股等激进资产,另一端配置黄金、美债等避险资产,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对冲。
长期来看,全球货币体系重构与中国经济转型将持续为两大资产赋能。黄金是穿越周期的“压舱石”,A股是分享成长的“发动机”。投资者无需纠结于单一资产的短期涨跌,而应建立“杠铃策略”思维,在避险与成长之间找到平衡。

历史告诉我们,市场从不在非黑即白间简单切换。黄金与A股在4000关口的相遇,不是彼此命运的终点,而是资产轮动、配置优化的新起点。在这个全球不确定性依然高企的时代,投资者既需要A股这样的成长引擎捕捉中国经济转型红利,也需要黄金这样的压舱石应对未知风险。二者的共存与平衡,或许正是穿越周期的最佳策略。
在投资的世界里,答案往往不在二选一之间,而在如何构建适合自己的组合。4000点的A股与4000美元的黄金,不是对手,而是共同应对复杂市场的盟友。(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