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炒的钱吃加热菜?预制菜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

八宝粥、自热火锅、半成品菜、冷冻西兰花,这些是不是预制菜?

2024年3月18日之前,答案很简单,都算。那会儿,预制菜的标准是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制定的按使用方式分“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大类。超市里随便逛,半数商品都能贴上“预制菜”标签。

可2024年3月18日以后,局面突然变了。六部门联合发文,对预制菜的定义来了次“洗牌”,两个关键词,“预制化”“菜肴”。

什么叫“预制化”?不是简单清洗、切片、腌制的食材都算。比如洗净切好的蔬菜、腌制的生肉,本质还是农产品原料,不算“成品菜”。

“菜肴”这条更严:必须是像家里做菜那样、没有加防腐剂,属于菜品类(不是主食),可以是熟的,也可以是需要加热的,还得符合相关法规。

一夜之间,原来“包罗万象”的预制菜标准大缩水。

“即配”类直接被踢出去,因为只是洗切没烹饪;“即食”类罐头、火腿等也不算了;即热、即烹类里,速冻米面、加防腐剂的食品、中央厨房做的散装菜等都被剔除。

现在,只有真正能下锅加热、符合菜肴标准的商品才能叫“预制菜”。

但问题来了,老百姓心里“菜”就应该是新鲜食材、现切现炒、锅气十足的。微波炉叮一叮、泡面一样的调料包,怎么看都不像“饭店菜”。结果新规一出,最像预制菜的东西,反而不算预制菜了。

以争议很大的西贝为例。为了应对商场明火限制、提升上菜速度和口味统一,西贝早用上了中央厨房模式,菜在工厂里做好冷冻运输,门店简单加工就能上桌,能冷冻6到18个月。

消费者觉得,这就是预制菜。但根据新规,这种中央厨房菜属于餐饮企业内部标准化生产,受餐饮食品安全标准监管,压根不算预制菜。

说白了,西贝要硬给自家菜打“预制菜”标签,反而是违规。问题的根子,不在于商家用了预制菜,而是曾经监管标准太模糊。

有些商家为了延长保质期,滥加防腐剂(山梨酸、苯甲酸);营养流失也严重,高温反复加热让蛋白质变性、营养大打折扣;加上工业化流程,预制菜往往缺蔬菜,高油高盐成了行业通病。

但这些问题不是无解。现在法规日渐完善,健康短板会逐步补齐,而且预制菜确实有它的优势。

比如,几分钟就能上桌,特别适合快节奏生活;标准化生产避免人为失误,口味更稳定,成本还能降下来;规模化还能保障原料可追溯,理论上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说到底,商家用预制菜,是市场和效率的选择。但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既不是定义,也不是标准,而是“知情权”。

你花大价钱去饭店,盼着吃现炒现做,结果端上来的却是微波炉热好的预包装菜,这跟花高价看演唱会结果歌手全程对口型没啥区别,体验直接拉胯。

更糟糕的是,绝大多数餐厅不会告诉你用没用预制菜,食材来源、品质一概不透明。

这种信息不对称,本质上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我们的知情权。没有知情权,哪来的选择权?消费者成了被动“挨宰”的一方。

所以,预制菜之争,表面是标准和监管,背后却是我们每个人餐桌的安全和选择权。到底吃什么、怎么吃,本该由消费者自己说了算,而不是被动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美食   真面目   标准   知情权   防腐剂   菜肴   消费者   选择权   厨房   中央   商家   山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