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中美科技战突然加码。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美国半导体行业发起两项调查,这一动作,正好踩在中美即将在西班牙举行新一轮贸易谈判前夜。
过去几年,美方频频指责中国“偷技术”“强制转让”,动辄挥舞出口管制大棒,芯片、半导体、AI、5G……能卡的都要卡。
中方则反复强调,美方只会把商业问题政治化,结果就是全球供应链被搅得天翻地覆,不止中国受损,欧美企业、东南亚工厂,一个也没能全身而退。
商务部明确,已对自美进口的部分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重点锁定德州仪器、安森美半导体等美企生产的通用接口芯片、栅极驱动芯片。
这类芯片虽然不是高端“卡脖子”产品,但覆盖范围极广,是工业电子、汽车、通讯等行业不可或缺的基础件。
同时,商务部还启动了“反歧视”调查,剑指美方一系列针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歧视性措施。
实际上,美方才刚刚出手。就在中方宣布调查的前一天,美国商务部又把32家所谓“有风险”的外企拉进黑名单,其中23家总部在中国。
理由还是那一套,“损害美国国家安全”“不公平贸易”。其中两家中国企业,是因为被指为中芯国际采购美国产设备,被美方直接制裁。
今年7月,特朗普曾罕见松口,允许英伟达恢复向中国销售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AI芯片。要知道,这款芯片此前被美方点名限制出口,是“先进算力”封锁名单上的重点对象。
但这次松绑,并没有让美国内部意见统一,反而招致大量批评。有官员警告,这种“变相放行”可能削弱美国在AI等战略领域的优势。
美国这一系列操作,怎么看都像是“卡你没商量,松绑也要自己说了算”。但中国这次的反倾销、反歧视调查,等于摆明了态度:你敢制裁,我绝不手软。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的调查目标并非单纯“以牙还牙”,更重要的是为国内半导体企业争取一块更公平的赛道。
过去,美国芯片巨头在中国市场份额极高,基础模拟芯片、接口芯片、驱动芯片等领域,国产替代率一直上不去。美方一旦“断供”,中国制造马上面临“掉链子”的风险。
这两项调查,一方面是给美企敲警钟,另一方面也是在倒逼国内厂商加快技术攻关、加速突破。大国博弈的底层逻辑,其实就是“不能让别人卡住脖子”。
调查一旦落地,未来美企芯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门槛和合规成本会明显提升,本土企业迎来窗口期。
从更大格局看,这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升级的一个信号。
近几年,政策和资本的重心都在“卡脖子”环节,国产EDA、材料设备、基础工艺、先进封装等领域全面提速。就连被称为“工业味精”的模拟芯片,也迎来了国产化浪潮。
这场科技战的走势,其实早已超出了单纯贸易摩擦的范畴。美方一再把“国家安全”挂在嘴边,本质上是要延缓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节奏。
全球产业链早已深度交融。你制裁我,我反制你,最后谁也讨不到便宜。美国芯片巨头、设备商、原材料供应商,这两年业绩都受了影响,不少公司高管私下都直呼“赔了夫人又折兵”。
中美这轮高级别贸易谈判,已经是年内第四次。表面上是缓和紧张局势,实则各自加码筹码。中方这次果断出手,既是信号,也是态度:维护自身利益,绝不退让。
这场中美芯片大战,短期看不到彻底“偃旗息鼓”的一天。中方的反倾销、反歧视调查,是一次具有标志意义的“转守为攻”。未来,无论美方怎么加码,中国半导体产业都要靠自己站稳脚跟。
下半场比拼的,不只是市场和规则,更是技术、创新和产业配套的全面较量。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最终只能靠合作共赢,而不是你死我活。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