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兵变幕后推手究竟是谁?杨贵妃真死了吗?层层谜团如何破解

马嵬驿兵变看似混乱一团,实则环环相扣,那么到底是谁在幕后推动了这一切呢?杨贵妃被迫自尽,但一年后尸首却不翼而飞,这又到底是怎么回事?杨贵妃到底有没有死呢?道德的沦丧,扭曲的亲情,这一切让人细思极恐。

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叛乱成为唐朝国运的重大转折点。

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期,凭借其英武果断的领导,大唐帝国迎来 “开元盛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达到巅峰。

然而,进入晚年的唐玄宗逐渐沉迷梨园享乐,优柔寡断的性格凸显,还听信谗言,用人不当。宰相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杨国忠刺杀安禄山未果,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安禄山、史思明率领叛军迅速攻城掠地,由于唐朝长期处于和平状态,军队缺乏实战经验,面对叛军进攻只能节节败退。安禄山大军逼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唐玄宗和一众文武起初竟将其当作传闻。确认消息属实后,朝廷才仓促应战。

潼关作为长安的重要屏障,只要坚守不出,等待各地勤王之师到来,叛军必将腹背受敌。但唐玄宗却做出一系列荒唐决策,先是斩杀拒不出战的潼关守将高仙芝、封常清,后又起用因病卧床的大将哥舒翰。

哥舒翰到潼关后坚持只守不攻,可唐玄宗却强行下旨令其出关歼敌。哥舒翰无奈出关,结果十万将士中了敌人埋伏,全军覆灭,哥舒翰本人也被俘后宁死不降被杀,潼关随之失守。

唐玄宗出逃与马嵬驿兵变爆发

潼关失守后,京城长安陷入极度危险之中。唐玄宗无奈之下,只能携同皇室宗亲、宫女太监、宠妃杨玉环姊妹、宰相杨国忠、吐蕃使节等,带着数千禁军悄悄逃离长安,计划前往西蜀避祸。

在逃亡途中,一行人到达咸阳时,遭遇了严重的困境。唐玄宗派太监王洛卿去找地方官进献食物,却发现王洛卿和地方官早已逃走,一路上官员随从也不断有人逃跑。幸运的是,当地百姓听闻天子落难,纷纷主动前来奉献食物,这让唐玄宗感慨不已,多次落泪。

当他们到达马嵬驿时,禁军中的士卒因长途跋涉、饥寒交迫,心中满是怨言。此时,有人看到杨国忠用银子购买胡饼和羊肉串大吃大喝,这成为了兵变的导火索。

士卒们借机高喊杨国忠谋反,随后一拥而上,将杨国忠父子乱棒打死,并把杨国忠的头颅挂在高杆上示众。期间,有官员为杨国忠鸣不平,也惨遭杀害。紧接着,杨国忠的三个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也被愤怒的兵卒杀死。

禁军首领龙虎大将军陈玄礼等人担心杨贵妃日后会为哥哥杨国忠报仇,便诬陷杨贵妃为红颜祸水,逼迫唐玄宗处死她。

唐玄宗赐死杨贵妃与父子分道扬镳

面对禁军将士的逼迫,唐玄宗起初极力为杨贵妃辩解,称杨国忠谋反与贵妃无关,她深居宫中,不可能参与外界之事,希望众人能够原谅杨贵妃。

然而,陈玄礼等人坚决不答应。高力士见状,劝慰唐玄宗说,若不杀杨玉环,众人不安,而众人不安则无法保证陛下的安全,劝唐玄宗忍痛割爱。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纵然心中有千万个不愿意,为了自身安全,也只能下令让高力士勒死杨贵妃。

据说吐蕃使者见证了整个哗变过程,这一事件被后世称为 “马嵬驿兵变”。

马嵬驿兵变后,唐玄宗的个人威信降至冰点。他开始怀疑此次兵变背后有人策划,并将线索指向了太子李亨。尽管只是怀疑,没有确凿证据,但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导致了父子二人在大难面前分道扬镳。

唐玄宗带着龙虎将军陈玄礼、大太监高力士等人继续向蜀地进发,而太子李亨则带着太监李辅国、大将王思礼等人北上灵武。

李亨一行人在北上途中招览残兵败卒,到达灵武后,在杜鸿渐等人的支持下,于公元 756 年 7 月称帝,遥尊远在蜀地的唐玄宗为太上皇。

自此,唐玄宗彻底退出政治舞台,后来回到长安被唐肃宗李亨软禁在兴庆宫,太监高力士也被流放岭南,最终郁郁而终。

太子李亨与马嵬驿兵变的关联猜测

关于太子李亨是否参与马嵬驿兵变,史学界至今尚无定论。

据说当时重要人物太监李辅国在事发现场提前禀告过太子,但李亨的态度犹豫不决,其是否默许此次行动不得而知。不过,从多个方面来看,李亨确实存在参与兵变的嫌疑。

从兵变过程来看,这场哗变看似混乱,实则杀杨逼宫的步骤环环相扣,时间和地点的把握都非常精准,不像是偶然发生。

从李亨自身处境分析,他虽为太子,却长期受到唐玄宗的打击,且先后遭遇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的刁难,杨国忠多次搜集 “罪证” 企图治太子于死地,此次兵变对李亨来说是难得的翻盘机会。

而且,从兵变结果来看,李亨是最大的受益者。杨氏家族被除去,李亨不仅去除了一个政敌,还让唐玄宗失去了亲信,同时收获了民心,可谓一石三鸟。

此外,李亨还具备一些其他人没有的条件。龙虎大将军陈玄礼对唐玄宗忠心耿耿,若不是受到权力压迫,很难想象他会参与这样的行动。

当时随行的禁军有三四千人,大半对断后的太子李亨负责,李亨的两个儿子也在禁军护卫中任职。李辅国作为太子党,经常在唐玄宗身边走动,唐玄宗极有可能被监视。

还有从潼关前线逃回的大将王思礼,他与杨国忠存在矛盾,且在潼关兵败一事上与杨国忠有关,而李亨对王思礼的态度与其他逃回的大将截然不同,这一系列细节都让人对李亨与兵变的关系充满怀疑。

但这些毕竟都只是揣测,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证明背后有人策划,更无法确定策划者就是太子李亨。

杨贵妃生死之谜与相关猜测

对于杨贵妃的生死,史料记载存在诸多矛盾之处,引发了千年悬案。

《旧唐书・杨贵妃传》《新唐书》《资治通鉴・唐纪》等正史以及唐代李肇的《唐国史补》等文献均记载杨贵妃在马嵬驿被赐死,但在死因和死亡地点上存在差异。

按理说,正史的可信度较高,但《旧唐书》和《新唐书》后续的记载却让事情变得扑朔迷离。

在叛军被击退,唐玄宗重返长安后,派人改葬杨贵妃,却发现遗体不见了,只带回了生前佩戴的香囊。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尸体不太可能腐烂到尸骨无存的地步,这引发了人们对杨贵妃是否真的死亡的猜测。

关于杨贵妃如何逃过一劫,目前主要有两种猜测:

一是 “暗度陈仓”,即负责处死杨贵妃的人通过精准控制或使用药物等手段,使其暂时昏厥休克或进入假死状态;

二是 “金蝉脱壳”,被缢杀者是与杨贵妃身材、容貌相似的宫女,死后换上杨贵妃的服饰。由于士兵们不太可能仔细查看尸体,这两种方法都有可能瞒天过海。

而对于杨贵妃逃出生天后的去向,也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她可能隐居在道观之中,毕竟她有过做道士的经历;

另一种说法是她东渡日本,不仅有个别日本人自称是杨贵妃的后代,日本的一些历史书籍也对此有所描写,称杨贵妃逃到了日本的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

但这些说法都缺乏确凿的史料支撑,至今仍是谜团。

争议性总结

马嵬驿兵变及其相关事件,如太子李亨是否参与兵变、杨贵妃的生死与去向,在历史研究中充满争议。

从现有史料来看,虽然存在诸多指向太子李亨参与兵变的线索,但因缺乏直接证据,无法定论。而杨贵妃的死亡,正史记载的矛盾与后续发现遗体失踪的情况,使得她的生死变得扑朔迷离,各种逃生和去向的猜测虽有一定依据,却难以证实。

这些历史谜团的存在,一方面反映出历史研究的复杂性,历史事件的真相往往被时间和各种因素所掩盖;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探索欲望,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和研究方法的进步,或许未来能够揭开这些谜团。

但在当下,它们依然是历史爱好者和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每个人都可以基于现有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这些不同观点的碰撞,也让这段历史更加引人入胜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兵变   灵武   贵妃   潼关   禁军   叛军   长安   谜团   史料   太监   太子   幕后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