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谈判只许成功,特朗普想卖四样东西给中国,谈判没开始就让步

前言

2025年夏季的北欧并不热闹。

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较量,却让斯德哥尔摩成为全球财经舆论的焦点。

7月28日,中美关税战爆发以来的第三次高层经贸谈判即将在这里开启。

前两轮会谈在日内瓦和伦敦,分别讨论了关税折中与技术出口。

但悬而未决的问题依旧悬挂在头顶。

8月12日,暂停关税的临时协议即将到期。

一旦谈不出结果,惩罚性关税将全面恢复,双边贸易摩擦会再次升级。

而就在会谈前两天,美国主动释放善意,放宽对华出口限制。

这一系列动作,让谈判还未开场就笼罩上一股不寻常的火药味。

同时也暴露出特朗普政府在这场谈判上的焦虑与急切。

特朗普

三轮谈判

7月下旬的气氛与前两轮会谈截然不同。

4月日内瓦谈判时。

双方主要围绕关税展开磋商,最终形成两国降低关税的协议,有效期90天。

而在6月的伦敦会谈,焦点转向技术出口与市场监管。

中美围绕AI、高端半导体和数据合规问题爆发过多次激烈交锋。

虽然暂时避免了冲突升级,但两场谈判都未能达成实质性的长期协议。

如今,距离8月12日临时停战到期仅剩两周,美国急需一个可宣布的成果。

否则特朗普在国内将同时面临通胀压力、出口产业不满以及2026年中期选举的政治风险。

因此,特朗普选择在谈判前“先出牌”,以一种极具戏剧性的方式改变节奏。

特朗普

7月26日,美国多家媒体同时报道,特朗普计划在瑞典会谈中推动中国采购四类美国商品。

AI高性能芯片、清洁能源相关设备、农产品以及围绕稀土的供应合作。

虽然这并非白宫的正式声明,但发布时间点精准卡在谈判启动前48小时。

因此被解读为试探舆论、制造议程压力的信号。

更具针对性的是,美国商务部几乎同时宣布暂停对中国的部分技术出口限制。

允许英伟达H20人工智能芯片的出口许可,无需额外审批。

农业部则临时恢复部分大豆、牛肉和玉米出口,以满足美国农户和出口商的积压需求。

这些动作没有举行高调的记者会,但直接推动了市场反应。

美股半导体板块在消息传出当日集体上涨,AMD的市值迅速提升。

芝加哥农产品期货市场上,大豆和牛肉期货价格双双攀升。

ai芯片

这种“预热定价”手法是特朗普一贯的谈判套路。

他深知,公众舆论和市场反应才是能够迅速塑造谈判氛围的武器。

通过提前放风,他既能在国内营造“美国主动出击”的形象,又能向中方传递一个潜台词。

美国已经在为交易做出调整,中国也该表态了。

事实上,美国财政部甚至默许监管机构,推迟对中国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风险评级更新。

这一技术性操作虽未引起公开报道,却进一步缓解了双边氛围。

然而,中方并未被这种节奏牵动。

能源管道

中国商务部早在7月23日就已宣布,中方代表团将赴瑞典进行第三轮经贸谈判,

谈判重点包括延长关税停战、市场准入、稀土出口配额及高科技贸易安排。

整个中方准备过程低调而稳健。

没有针对“四样东西”的传闻做出任何评论,也没有公开回应美方放宽出口限制的信号。

这种沉默是策略的一部分,避免被美国的舆论操控牵着走,同时为正式磋商保留空间。

对美方而言,这种冷静的回应可能比表面的拒绝更令人焦虑。

特朗普

特朗普团队在国内面临多重压力。

一方面,美国能源对华出口在过去四个月几乎归零。

尤其是液化天然气连续四个月出口量为零,导致能源企业向白宫施压;

另一方面,美国波音等制造业巨头希望重启与中国的合作,以消化库存并争取新订单。

特朗普必须为这些行业找到突破口,否则他的支持率和中期选举筹码将受到冲击。

因此,除了芯片和农产品,这两类产业也成为“四样东西”策略背后的推动力。

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美国希望中国购买更多美国产品,还希望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他强调,此次谈判的关键在于将当前的90天停战协议延长,并为未来的中美峰会铺路。

然而,他也承认。

美方在技术出口必须有所灵活,才能为企业争取订单并缓解国内通胀压力。

客机

与此同时,美国内部对于这种“提前让步”的策略并非毫无争议。

部分美国精英担心暂停AI芯片出口限制会削弱美国的优势,尤其是在先进算法和计算能力领域。

一些议员也质疑,特朗普是否在为了短期政治利益牺牲长期竞争力。

但从特朗普的角度来看,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在8月12日前让这场谈判“有结果”。

哪怕这个结果只是一个临时性、可以向选民展示的协议。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三轮谈判还未正式开场,就已显露出一场以节奏为核心的博弈。

中美

从节奏上看,这场谈判的真正较量并非是文件中的字眼。

而是双方能否在不暴露软肋的前提下逼迫对方先给出“可宣布的成果”。

特朗普通过媒体和政策调整制造交易氛围,试图让中方在时间节点前承受更多压力。

中方则坚持以规则和程序推进,不评论传闻、不仓促承诺,以免节奏被打乱。

这种节奏差异,使得外界对瑞典谈判的走向充满悬念。

协议能否签署?停战期能否延长?四类商品是否只是政治烟幕?

特朗普

只是无论结果如何,这一轮谈判已经凸显出中美互动的底层逻辑。

美国试图以短期交易和市场情绪换取政治与经济双赢。

而中国则将合作置于更长期的战略框架中,强调程序、机制与可持续性。

对中国而言,与美国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一直是政策目标之一。

但这种合作必须基于互利和尊重。

如果美国依旧抱着“巧取豪夺”的心态,试图用节奏操控和政治噱头获取单方面利益。

那么最终受损的只能是美国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结语

瑞典的第三轮谈判是一道必须完成的必答题。

8月12日的关税休战到期,是压在中美谈判代表肩上的硬性时限。

而特朗普提前放风“四样东西”,放松出口限制、调动市场情绪。

则让这场谈判未开场已弥漫火药味。

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一份临时性协议,也可能是一次延期停战。

但真正的胜负并不在数字或条款,而在于谁能定义未来三年的合作方式。

特朗普要的是结果、速度与故事,而中国要的是规则、平衡与可持续。

节奏之争,才是这场瑞典谈判的真正焦点。

也将决定谁能在全球经贸版图的下一阶段握住主导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1

标签:财经   中国   东西   美国   中美   关税   瑞典   节奏   中方   协议   芯片   压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