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春天,伦敦的一家医院里,一位来自美国的女作家躺在病床上写下了她最后的遗嘱。这位名叫史沫特莱的女性,将自己所有的稿费和版税,全部留给了朱德。
当时她已经身患重病,时日无多,但是为什么,一个美国作家会在生病的最后时刻,做出这样的选择?
她与朱德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出生于1892年的史沫特莱比朱德小6岁,童年不公平的待遇,让她不自觉的成为了无产者,她因此结识了不少共产党人,也因此慢慢了解到中国。
1928年,史沫特莱孤身一人来到中国,在上海居住了一段时间,结识了鲁迅,宋庆龄,丁玲等人。
1936年,来到西安不久的史沫特莱恰好遇上了那场震惊中华内外的西安事变。五天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西安,史沫特莱与其交流后,开始每晚用英语广播报道这场事变的内容。
史沫特莱由此成为了一个国际人物,也被永久的贴上了中国共产党辩护人的标签,对于这个标签,她很是开心,当时也有不少人对她的国籍进行非议,但是她从不在意。
1937年,史沫特莱正式接到共产党的邀请访问延安,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了朱德。多年来,她通过秘密采访红军将领,阅读各种报道,在她心里早已构建了一个朱德的形象。
她以为的朱德应该是脾气暴躁,但眼神坚定,性子英勇的中国男人,而眼前的朱德却十分温和,跟自己想象中的相差甚远。
身穿灰蓝色棉衣的朱德样貌平凡,鬓角已见斑白,脸上的沟壑诉说着长征的艰辛,但令她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双褐色的眼睛,看起来清明睿智。
这种和想象中的强烈的反差感让她不由得对朱德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随着两人交谈的逐渐深入,史沫特莱越来越喜欢眼前这个男人,当即决定要为朱德写一部传记。
这个提议得到了朱德的支持,于是一件跨越国际的革命友谊就此展开。为了尽量搜集素材,丰富情节,于是史沫特莱开始了“朱德观察计划”。
她去抗日军政大学看朱德慷慨激昂的演讲,看他与战士们一起打球吹牛唠嗑,看他因为战事与旁边人据理力争,看他悉心温和与父老乡亲们交流。
史沫特莱了解到了许多个不一样面貌的,十分鲜活的朱德,这令她十分开心。除此之外,她会在每周的朱德闲下来的两三个晚上,专门去找朱德交流,听一些他真实的想法与思想。
随着她对朱德了解越来越深入,她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对这片红色土地也越来越喜爱。史沫特莱明白,这个党就是她理想中的政党,是切实为中国贫苦老百姓办事的。
她当即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决定:她要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4月,史沫特莱郑重的提出申请,被党中央专门讨论之后婉拒。
她知道后非常伤心,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但是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的解释让她理解了组织的良苦用心:作为一名外国记者,她在党外更能发挥作用。
抗战一开始,史沫莱特就自告奋勇,想跟着八路军一起上前线当战地记者,去亲身记录下中国人民是怎么跟敌人战斗的。
但是战场不是儿戏,上了战场,哪怕是朱德总司令也难以确保自己毫发无伤。她的这个建议已经提出,就被朱德和任弼以“女性不方便上战场”为理由齐齐拒绝。
这个理由激起了史沫莱特的强烈不满,她一直是个积极的女权主义者,所以一下发起火来:“我并不是因为想要当个妇女才成为妇女的,是上帝把我造成这个样子的。”
这话引起了在场将领的哄堂大笑,因为他们都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但他们最终被史沫特莱坚定的想法所打动,同意了她要上战场的请求。
不巧的是,就在队伍要出发那会儿,史沫莱特不小心从马背上栽了下来,伤得不轻。她为此十分伤心,朱德连忙赶来看望并安慰她,让她等伤好再考虑去前线的事情。
史沫莱特没有办法,只得听劝。之后,她被送到了延安后方的医院接受治疗,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很快便痊愈了。
身体变好之后,她立刻再次发出请求,在我党的安排以及毛泽东的建议下,10月份来到了陕西五台山地区的八路军总部,顺利的抵达了战场的最前线。
从此,这位来自美国的女记者开始了特殊的抗战生活,她跟着大部队辗转各个地方,亲眼目睹了我军打击日寇的英勇场面。
在战火纷飞中,她白天行军,晚上写稿,用细腻的笔录记下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她看着中国军队在艰难困境中积极抗日,看着当地百姓自己省吃简用把粮食分给军队,深深的为这个军民团结,经历苦难而仍然乐观的国家所感动。
1938年,日军在山西的攻势日益猛烈,考虑到她的安全,组织上决定让她回到后方汉口工作,尽管她很不情愿,却也明白这是为她考虑,她最终挥泪离开八路军,而朱德也难掩心中的担忧,将她送到很远。
离开八路军后,史沫莱特继续宣传八路军的工作,为八路军支持更多的援助。由于长期艰苦的工作,史沫莱特积劳成疾,不得不在1940年返回美国。
在这之前,她仍心系革命事业,对我党坚定的说:“我还有一件重大的事情要做--要向美国讲有关中国的真实情况,中国人民如何战斗过,现在仍在战斗着。”
回到美国后,史沫莱特坚持在各种平台上宣传中国的革命事业,同时开始整理当年的采访资料,着手编写创作朱德的传记《伟大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美帝国主义开始了反共浪潮,而史沫莱特由于之前种种的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活动,受到了美国政府的迫害,她在美国处境日益艰难,甚至是被污蔑为“国际间谍”。
由于多重方面的打压,她最终在美国生活不下去决定前往英国。但是美国政府却迟迟不发护照,她四处奔走,始终未得批准。
1949年10月1日,史沫莱特在广播中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她为此激动不已,在家里欣喜若狂,又唱又跳。
这天,她的老朋友朱德和领袖毛主席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在相隔万里的大洋彼岸,史沫莱特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给朱德写去了一封万言信。
在信中,她表达了对中国的祝贺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坚定支持,“我将支持新中国直到我死的那一天,我要尽一切力量声援中国。”遗憾的是,史沫莱特再也没能见到老朋友朱德。
在这之后不久,史沫莱特终于拿到了护照来到了英国伦敦定居,她很欣慰自己终于能够全心全意准备传记的工作。
但是现实不遂人意,多年的劳累让她的身体患上了疾病,尽管她积极接受治疗,但是各种病情累加还是让她喘不过气来。
即便如此,她依旧坚持工作。知道1950年5月5日,她不得已要动手术了,因担心自己手术失败再也醒不过来,便早早为自己写下遗嘱。
她在遗嘱中说自己著作所获得的全部收入,不论来自何处,全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将军所有,自己火化后的骨灰也送交朱德将军,埋在中国。她的信念依旧坚定不移,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与解放事业。
5月6日,史沫莱特手术失败,与世长辞,享年58岁。听到她逝世的消息,朱德悲痛万分深感惋惜,尊重她的遗愿,将她接回了中国埋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她可以与许多革命者长眠在一起,在她的墓碑上,是朱德的亲笔题词:“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信息来源:
“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史沫特莱笔下的红军和长征 新华社 2016-08-16
史沫特莱:深爱中国的革命探险家 中国青年网 2012.06.12
“这支队伍是中国和亚洲的希望”——随军采访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 环球网 2021-04-13 14:21
史沫特莱采访朱德将军 人民政协报 2013.08.23 08:52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