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集市奇景:中国二手衣被哄抢,女士内衣最抢手,利润惊人

在非洲的一个露天集市上,太阳刚升起来,空气里混着灰尘味和烤玉米的香气。

突然,人群像被点了火,几个大麻袋被扔到地上,绳子一解开,五颜六色的衣服像瀑布一样倾泻出来。

一条粉红色的女士内衣刚露头,就被三双手同时抓住,差点当场撕裂。

有人拽着裙子转身就跑,有人抱着十几件T恤笑得像中了奖。

摊主一边收钱一边喊:“慢点抢!还有货!”

你可能想不到,这些让非洲人拼命争的衣服,大多是从中国漂洋过海来的旧货,有的还是外卖员的制服,有的印着“某某中学”的校徽。

可在这里,它们是最畅销的“爆款”,尤其是女士内衣,往往一开包就卖光。

更离谱的是,一个摊位,一天能卖出二十万人民币的收入。

01

这场抢购的起点,不在非洲,而在千里之外的中国。

在国内,不论是一线城市的高楼小区,还是三四线城市的老旧街巷,都能看到旧衣回收箱。

有的贴着公益捐赠的标识,有的写着“环保回收”。

居民们把不再穿的衣服投进去,从厚外套到夏季T恤,应有尽有。

一部分确实会送到国内有需要的人手里,但更多的,会进入商业链条,被打包、按吨卖给二手服装出口商,普通货一吨2500元左右,质量好的能卖到3000元。

一吨能装几百到上千件衣服,成本摊下来,一件不过几毛到几块钱。

这些衣服会先被运到分拣厂。

这里有几十上百名工人,整天埋头在衣堆里,用手一件件摸过去,摸手感判断布料,捏缝口看做工,挑掉破损严重的,剩下的全部送去清洗、消毒、熨烫。

为了让衣服看起来更新,有的还会重新折叠、打包,有些甚至贴上全新的吊牌。

还有一类特殊的货叫尾货。它们从未被穿过,只是因为生产过剩或款式下架,被厂家低价处理。这样的货到了非洲,几乎等于新品,在市场上格外受欢迎。

处理好的衣服被压缩打包成大包,用防水塑料布包裹,装进集装箱,从广州、宁波、深圳等港口出发。

几周后,它们跨越大洋,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蒙巴萨、西海岸的尼日利亚拉各斯等港口。

港口的仓库里,进口商会先拆开查看货品,再通过陆路把它们运到内陆城市的批发市场。

肯尼亚的Gikomba、乌干达的Owino,这些地方一年四季热闹非凡,每天都有货车开进来,围上来的人像潮水一样,一边砍价一边动手挑货。

02

非洲的二手衣市场并不是新鲜事。几十年来,欧美旧衣一直是主力,但近几年,中国货迅速占据了更大份额。

第一,尺码更合身
欧美衣服普遍偏大、偏宽松,不是每个非洲人都能穿,中国的版型更接近非洲大部分人的体型,尤其是男士衬衫、女士连衣裙和童装,几乎不用改就能穿。

第二,价格更实惠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棉花、化纤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制造成本低,服装溢价也低。即便加上海运和关税,中国旧衣在零售价上仍比欧美便宜不少。

第三,款式更新快
国内快时尚迭代迅速,新款上市周期短,大量库存和尾货进入二手市场。这些衣服在非洲人眼中既新潮又便宜,自然受欢迎。

第四,质量稳定
很多衣服来自国内知名品牌,布料扎实、做工细致,比当地市场上的廉价新衣耐穿得多。

别看这些二手衣服单件价格不高,算起账来,利润并不小。

进口价一吨2500元,按一吨1000件算,平均每件成本2.5元。加上海运费、关税、人工等费用,落地价也不过5元左右。

在非洲集市,一件普通T恤能卖15元,夹克、牛仔裤能卖到五六十元,女士内衣的利润甚至更高。即使刨去成本,利润空间仍然有数倍。

量一大,收益就非常可观。一个大摊位一天能卖上千件衣服,收入轻松过万,有些批发商更是按卡车来卖,一天的营业额达到二三十万并不稀奇。

03

对非洲的很多家庭来说,这不仅是买卖,更是生存之道。

在乌干达的Owino市场,许多摊贩都是妇女,她们凌晨四点起床,把货从家里运到市场,一直忙到天黑。卖不完的,就收起来第二天接着卖。

有人靠这门生意供孩子读书,有人养活了整个大家庭。

市场上还有不少裁缝摊位,专门为顾客改衣服,缩裤腿、收腰、加扣子,改好后立刻能卖出更高的价钱。

这样的小生意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却能让一家人有稳定收入。

二手衣贸易在非洲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进口商、批发商、零售摊贩、裁缝、洗衣工、搬运工……每一个环节都有人依赖它生活。

不过这门生意,并不全然是好事。

廉价旧衣让本地纺织厂失去竞争力,很多国家的服装制造业早已萎缩。政府想扶持本土产业,但一旦限制进口,就会影响到成千上万依赖旧衣生意的家庭。

还有道德争议,国内部分旧衣是以公益捐赠名义收集的,最终却被卖到海外,这让捐赠者的信任受损。

最后,环境压力也不容忽视。并不是所有旧衣都能卖掉,滞销的衣服会被倾倒在垃圾场、河边,甚至直接焚烧,加剧污染。

加纳的Kantamanto市场,每周都有成百吨旧衣无法处理,堆成小山。

一件在中国人眼里过时的T恤,在非洲可能是一个家庭的“新年新衣”;一条中国的女士内衣,能让当地妇女兴奋半天。

这条旧衣链,一端是消费升级的中国家庭,一端是依然珍惜每一件衣服的非洲买家。

它带来了工作机会,也带来了产业依赖和环境挑战。

如果未来能把旧衣出口与本地加工结合起来,比如在非洲设厂,把旧衣布料改造成包袋、手工艺品,再出口到其他市场,不仅能减少浪费,也能为当地创造更多价值。

当你在非洲集市上看到人群为一件来自中国的裙子争抢时,不妨想一想它背后的旅程,从中国人的衣柜,到分拣厂、货轮、港口,再到千里之外的摊位。

它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全球消费差距与资源流动的缩影。

#头条深一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6

标签:时尚   二手   非洲   奇景   抢手   集市   中国   惊人   利润   女士内衣   衣服   摊位   市场   乌干达   非洲人   肯尼亚   港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