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朝鲜王妃闵妃被日本浪人刺杀于景福宫,尸体被焚毁后抛入荷花池,史称“乙未事变”。“乙未事变”事件不仅震惊东亚,更将朝鲜推入列强博弈的旋涡。
面对日本的军事压迫,朝鲜王室选择了一条看似高明实则危险的路径——借助俄国势力对抗日本,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光武改革”,试图以阳谋之姿在列强夹缝中谋取独立。
这一战略堪称朝鲜近代史上最著名的阳谋,因其公开性、矛盾性与不可逆性,深刻影响了东亚地缘格局,却也最终将朝鲜推向了被吞并的深渊。
甲午战争后,清朝势力退出朝鲜,日本试图全面掌控半岛,但朝鲜王室不甘沦为傀儡。闵妃集团在“三国干涉还辽”中看到俄国对日本的威慑力,开始转向联俄。
1895年,闵妃借俄国支持,清洗亲日派大臣朴泳孝,并扩编王室卫队,试图削弱日本控制的“训练队”。日本的回应是策划“乙未事变”,弑杀闵妃并扶持亲日政权。
然而,此举引发朝鲜民众大规模起义,高宗李熙趁乱逃入俄国公使馆,史称“俄馆播迁”,并借助俄国力量解散亲日内阁,恢复王权。
朝鲜系列操作的本质,是朝鲜王室利用日俄矛盾公开实施的“借力打力”之策。明知俄国对朝鲜亦有领土野心,却仍选择引狼入室,因为相比日本的直接控制,俄国距离朝鲜较远,干预成本更高。
朝鲜的算盘是:通过大国制衡换取喘息空间,再以改革自强争取独立。这种阳谋的高明之处在于,日俄均无法公开反对——日本忌惮俄国军力,俄国则乐见日本扩张受阻。
1897年,高宗李熙从俄国使馆返回后,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自称“光武皇帝”,开启全面近代化改革。
政治上,颁布《大韩国国制》,将君权集中至空前高度,甚至将财政、警务、铁路等核心部门纳入宫廷直接管辖;军事上,聘请俄国教官训练新军,扩编兵力至2.8万人,并斥资购入德制武器与日本军舰“扬武号”。经济上,推行土地税改革,引入西方银行体系,试图摆脱对中日两国的依附。
这些举措看似雄心勃勃,实则处处显露阳谋的局限性。高宗称帝虽获列强表面承认,但改革资金严重依赖俄国贷款,军事顾问团更成为俄国渗透工具。
例如,俄国曾提出“三年扩军至4万人”的计划,实则为控制朝鲜军队;而当朝鲜试图减少俄国影响时,俄方立即撤走顾问,导致军事改革半途而废。这种“以主权换安全”的策略,本质是将国家命运寄托于列强的利益平衡之上。
朝鲜的阳谋在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彻底破产。战争前夕,日本与俄国秘密谈判瓜分朝鲜:以北纬39度线为界,北部归俄,南部归日。尽管朝鲜宣布“中立”,但两国均无视其主权,将半岛变为战场。
1905年日本战胜后,直接强迫朝鲜签订《乙巳条约》,将其变为保护国,1910年更是正式吞并。
阳谋失败的根源在于朝鲜对自身实力的误判。光武改革虽在纸面取得进展,但工业基础薄弱,财政依赖外债,军队装备混杂(既有俄式步枪又有日制舰船),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
重要的是,王室将改革视为巩固君权的手段,而非真正惠及民众。例如,土地改革加剧了农民负担,1900年义州农民暴动直接导致北部防务崩溃。当大国利益重新分配时,朝鲜只能成为博弈的牺牲品。
朝鲜的“联俄制日”阳谋,是弱国在殖民时代求存的典型策略。其悲剧性在于:明知引俄抗日是饮鸩止渴,却别无选择。
这种阳谋虽短暂延缓了日本的吞并,却加速了列强对朝鲜的瓜分进程——日俄战争本质是两国争夺朝鲜控制权的必然结果。
对世界而言,朝鲜的遭遇暴露了19世纪末“均势外交”的虚伪性。列强表面上承认朝鲜独立,实则将其视为筹码。
例如,俄国在甲午战争后曾支持朝鲜对抗日本,但当日俄达成交易后,立即抛弃朝鲜;美国虽谴责日本暴行,却为打开日本市场默许其扩张。这种国际政治的冷酷逻辑,至今仍在影响东亚格局。
我发现朝鲜半岛上的王朝,都有用主权换保护的传统,一开始是做中国古代王朝的藩属国,后来又借助沙俄,再看现在的韩国,明明就是被美国殖民,他们非要说美军是他们家的保安,就是从来不正视自己不行,反倒总是沾沾自喜!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