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的铁腕手段广为人知,得罪过他的人,往往难逃厄运,胡惟庸、蓝玉等人的结局便是鲜活例证。然而,有一位大臣因公开顶撞朱元璋被投入大牢,即将行刑之际,朱元璋随口问起他的姓氏,态度却骤然逆转,不仅释放了他,还赐予五次免死特权。
这位大臣究竟是谁?他因何触怒朱元璋?朱元璋又为何会改变初衷,给予他如此特殊的待遇?
一、“铁腕” 皇帝的治国之道
中国古代四百二十二位帝王里,若论对官吏的严苛程度,明太祖朱元璋堪称翘楚。据记载,仅明初四大案,被处死的人就不下十万,即便是那些陪他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也多数未能善终。
民间甚至流传着一种说法:朱元璋若想除掉某人,往往会先赐予其 “免死金牌”。这种说法虽有夸张,但从实际结果来看,那些获得 “免死金牌” 的大臣,确实鲜有能平安度过余生的。
不过,朱元璋并非天性嗜杀。他对官吏的严厉态度,与他早年的坎坷经历紧密相连。
朱元璋出身贫寒,一家人靠给地主劳作糊口。他的父母、兄长是地主的佃农,年幼的他则负责给地主放牛。
一家人不仅要忍受地主的盘剥,还要遭受元朝官吏的压榨,各种苛捐杂税都压在这些穷苦百姓身上。
这些元朝官吏比地主更为苛刻。遇到天灾,地主尚且知道地里收成锐减,收租时会酌情减少;而元朝官吏却全然不顾百姓死活,苛捐杂税分文不少。
可以说,朱元璋的父母和兄弟,并非死于天灾,而是被这些贪官污吏逼上了绝路。
因此,朱元璋登基后,为杜绝贪官污吏滋生,制定了极为严苛的律法。
他规定,官员贪墨银两超过六十两,便会被斩首示众。
依照这个标准,明初四大案中的主犯,几乎没有无辜之人。
像胡惟庸、蓝玉等人,他们是否真的图谋谋反虽难有定论,但他们手中银两的来源,却经不起深究。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朝中不少功臣仗着自己的功绩,得势后欺压百姓、强取豪夺,甚至无视朝廷法度,做出损害朝廷利益的事。
所以,朱元璋对这些人采取严厉手段,并不算冤枉他们。
但朱元璋行事过于狠辣,再加上他惯用 “连坐” 之法,导致许多无辜之人受到牵连。于是,有人开始敢于直面皇帝,提出不同意见,范从文便是其中之一。
二、敢与皇帝叫板的大臣
范从文算得上是个 “常客”,顶撞朱元璋已不是第一次。
有人难免会疑惑,范从文难道不顾及性命,竟敢如此行事?
其实,明初官场虽有不少贪官污吏,但也不乏清廉正直之人,范从文便是其中的代表。
范从文同样出身穷苦人家,自幼刻苦读书。明朝建立初期,百废待兴,范从文因学识出众,得以进入国子监学习。
明初,进士数量稀少,国子监的监生是朝廷官员的主要来源。一方面,科举取士的人数有限,三年仅录取三百人;以朱元璋几年就对朝堂进行一次大换血的速度,这点人远远不够用。
另一方面,明初国子监监生的素质极高,若要类比,大概相当于如今 985、211 大学的水平。
而且,监生通过一系列严格考试后,还要到朝廷六部实习,经过多重考核合格,才能正式被授予官职。
当时国子监监生的含金量,甚至超过了进士。
范从文通过考核后,被分配到都察院,担任监察御史一职。监察御史的职责除了监督百官,还能参与处理朝廷上下各类事务。
只是范从文管的范围有些宽泛。其他监察御史只负责朝中大臣的事务,而范从文却胆大包天,连朱元璋的决策都敢过问。
每次朱元璋施行 “连坐”,处死大批人时,范从文总会逐一核查,确认这些人是否真的罪该处死。
一旦发现有无辜者,他便会据理力争,要求朱元璋收回成命。朱元璋身为皇帝,一言九鼎,却多次在众大臣面前被范从文反驳,颜面尽失,自然对他心怀不满。但范从文的话句句在理,朱元璋找不到发作的理由。
朱元璋向来行事果断,多次被臣子驳面子,心中难免积累怨气。久而久之,他对范从文的不满达到了顶点。
就在这时,范从文再次直言进谏,彻底激怒了朱元璋。
当时,朱元璋刚惩处了一批贪官污吏,还点名要对几人施行 “剥皮揎草” 之刑。
范从文再次站了出来:“陛下,这些人确实罪该处死,但‘剥皮揎草’过于残酷。大明是礼仪之邦,应以德服人。臣恳请陛下停止这种做法,况且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似乎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朱元璋听后,怒火中烧:“大胆范从文,你这监察御史管得太宽了!我大明向来以武力服人,而非以德服人。‘剥皮揎草’就是为了震慑贪官污吏。你处处为这些人说话,到底有何企图?”
朱元璋的话极具杀伤力,范从文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应。
只听朱元璋下令:“来人,将范从文拿下,秋后问斩。退朝。”
说完,朱元璋不顾其他大臣,怒气冲冲地离开了。
三、免死五次的转机
大臣们面面相觑,满心无奈。他们对范从文颇为敬佩,毕竟多次顶撞朱元璋,并非一般人有勇气做到。
得罪过朱元璋的人,下场往往凄惨。
好在朱元璋定的是秋后问斩,事情还有转机。
几个月后,恰逢朱元璋老来得子,有人上奏,建议大赦天下,以示庆贺。
朱元璋当时心情正好,没多想便答应了。但大赦天下并非所有囚犯都能获释,这时有人站出来为范从文求情。
若是只有一两人求情,或许无济于事。但为范从文求情的人不少,不仅有都察院的言官,六部也有不少年轻大臣站出来。
而那些尚书、侍郎等高官,却没有表态。
并非他们不愿为范从文说话,若没有他们的默许,下面的人也不敢如此公开地为范从文求情。只是朱元璋生性多疑,若是他们也出面,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害了范从文。
更何况,万一朱元璋震怒,要严惩这些求情的大臣,他们还能出面斡旋。
要知道,能在洪武朝的朝堂上位居高位,个个都精明过人。没有这份智慧,恐怕早就被朱元璋处以 “剥皮揎草” 之刑了。
这么多人替范从文求情,朱元璋也不得不慎重对待。于是,他决定给范从文一个机会,退朝后单独召见他。
见到范从文时,朱元璋有些触动。这个年轻人比之前消瘦了许多,显然在牢里受了不少苦,但他的眼神依旧坚定,一看就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朱元璋不由得对他多了几分赏识。
为了缓和气氛,朱元璋随口和范从文聊起家常,询问他的老家在哪里。
范从文不卑不亢地回答:“回陛下,臣的老家在苏州吴县。”
朱元璋听后,突然想到一个人,问道:“苏州吴县,又姓范,你和范仲淹是什么关系?”
范从文答道:“范仲淹是臣的先祖,臣是他的十二世孙。”
朱元璋突然大笑起来:“好,好,好。我一直很敬重范仲淹,没想到你是他的后人。难怪你如此倔强,和范仲淹如出一辙。”
朱元璋对左右吩咐:“传朕旨意,恢复范从文的官职,立即放人。”
范从文谢恩后,并没有显得过于激动,反而硬着头皮继续进谏:“谢陛下隆恩,只是微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希望陛下处理贪官污吏时,能减少株连,取消‘剥皮揎草’之刑。”
朱元璋盯着范从文看了许久,最终答应:“你的忠心可嘉,你的建议朕会考虑。现在,朕还要送你一份大礼。”
说完,他让人取来笔墨纸砚,写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十四个大字。
他将纸递给范从文:“希望你以先祖为榜样,多为百姓疾苦着想。这张纸你收好,可免死五次。”
范从文连忙叩拜:“谢陛下隆恩。”
朱元璋说会考虑,其实多半不会采纳。事实也确实如此,他后来依旧我行我素,而范从文也继续与他据理力争。
但那五次免死的承诺确实有效,至少这张纸条比那些 “免死金牌” 可靠。其实,朱元璋也是怕自己一时冲动,错杀了范从文。
朱元璋之所以放过范从文,主要是因为他了解范从文的底细。范从文家境贫寒,而且他每次顶撞朱元璋,所言都有道理。
更何况,直言进谏是言官的职责,朱元璋虽然脾气暴躁,但并非不能容人。若是连范从文都容不下,恐怕就没人敢直言进谏了,这绝非好事。
此外,朱元璋一生都在与人周旋,享受这种 “与人斗” 的乐趣。没了范从文,早朝都会变得乏味许多。还是让他回去,更有意思些。
至于范仲淹,不过是朱元璋找的一个借口。皇帝想放人,任何理由都可行,即便觉得范从文样貌出众,也能成为理由。
更新时间:2025-08-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