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考宁晋县出土古代酒器,目前可考的有风台遗址,位于北鱼村西,现存 100 平方米土堆,出土东周以前绳纹陶片、绳纹砖。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从文明,走向文化的分界点。中国白酒文化传承千年,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酒器都是陶制。陶是以泥土作为原材料,加以水、火烧制的产物。陶质酒器是指以黏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酒器。因原材料的差别和烧制过程的因素,能使陶器在炉内产生各自的色调,主要分为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等。
宁晋文庙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豆。
“器以藏礼”,探寻古代青铜酒器 ——“豆” 的奥秘,在古代中国,青铜豆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器具,更是身份地位和等级权力的象征。《礼记・礼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周礼・掌客》:“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二十有四。”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在庄重而神圣的祭祀仪式中,青铜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盛放着各种祭品,如黍稷、腌菜、肉酱等。文庙遗址青铜豆的出土,证明至少在我国春秋时期,宁晋就有了规模酿酒史。
战国时期的北楼下古墓,位于小王庄村北,北楼下村西南1500米处,曾出土陶鼎、陶钵、陶瓶等。(1999年《宁晋县志》第三十九编《文化》第六章《古迹文物》)
秦汉时期的廮陶城遗址位于东陈村南,现存 1000 平方米高地,断层布满秦汉绳纹砖瓦、陶器残片,多次出土陶豆、陶鼎等遗物。
陶鼎,是用于煮熟原料的炊具。我国发现最早的鼎,距今8000年前。陶鼎的出现,标志着我们的老祖宗,开始第一次学会了用水煮东西吃了。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钟鸣鼎食”的含义并不仅仅是代表钱多人多,它还代表着汉民族的传统礼仪——食礼,代表着宁晋诗礼文化的鼎盛。
汉代之前的还有西河庄古井遗址,位于西河庄村北100米大坑内。1984年,当地人挖土发现古井,井壁陶制,圆形。上面几节破损,下面尚好。据资料记载,汉代之前用多节陶圈砌井,汉以后始用砖。此井发现,为研究古代井制及水利设施发展,提供宝贵实物资料。
如今的北近村还有西汉酿酒用陶器遗存,曾出土西汉盛酒器。
汉代陶豆。
汉代双孔汲水罐。(以上文物原载《宁晋文物》,宁晋文广新体局、宁晋县文物保护管理所2017年6月编印。)
汉代双耳鼎。
汉代捶米坊。
1990年,在东陈村北砖窑取土坑发现的汉代无名墓葬中出土陶井,陶磨,陶锤米坊等。(原载《宁晋文物与收藏》, 政协宁晋县委员会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年5月出版。)
史考宁晋的诗酒文化,小王庄村北隋唐至明清时期陶器烧制窑址的发现,是一个重要佐证。
新华社石家庄8月13日电(记者徐步云、赵鸿宇)日前,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文保人员进行文物普查时,在该县北部新区发现了大量陶器、瓷器碎片,之后他们对附近土地进行了深入勘探,并对碎片进行鉴定,确认该区域为隋唐至明清时期陶器烧制窑址。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发现的窑址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各种陶器、瓷器小碎片随处可见。走进一个坑内,可以明显看到在距离地面下方65厘米左右处,有一条厚度约30厘米的陶器、瓷器碎片层,陶器碎片远多于瓷器碎片。
宁晋县文保所负责人白京奎介绍,此次发现的多种碎片呈现出一条文化层,说明该区域在历史上生活人口众多,延续时间较长。在窑址中出土的大量瓷片,对研究隋唐至明清时期的陶瓷制作水平、人们生活习俗等具有一定价值。
唐代瓷执壶。( 原载《宁晋县志》宁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张枫林总编 ,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
唐代双系壶。
唐代长颈瓶。(原载《宁晋文物》,宁晋文广新体局宁晋县文物保护管理所2017年6月编印。)
支广正撰《唐代邢窑“盈”字款器物研究》:尚未报道者有1990年河北宁晋县北河庄唐墓出土的一件“盈”字款白瓷碗和一件“盈"字款白瓷罐。
《水浒传》:景阳冈武松打虎,“三碗不过岗”,店家说自己家的酒一般人吃了三碗就醉了,不能多吃。由此说明,北宋年间,老百姓喝酒普遍用上了碗。而北河庄唐墓出土的白瓷碗,比武松用碗喝酒早了200年。
宋代白釉碗。
宋代白釉碗。
宋代高足杯。
宋代白瓷罐。(以上文物原载《宁晋文物》,宁晋文广新体局宁晋县文物保护管理所2017年6月编印。)
陈联众撰《宋代耀州窑赵家款青釉缠枝牡丹盘》,《文物》1988年10期: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