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被毁29次,为何每次都有人抢着修?专家:换你你也抢着修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中国有座楼,一千多年被烧毁重建29次,创下世界纪录。

关键是每次烧了,地方官员都抢着重建。为什么?今天我们算一笔明账。

一个纨绔子弟的意外遗产

公元653年,李元婴在南昌赣江边盖了座楼

这位爷什么来头?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史书上对他的评价:"骄纵逸游,动作失度"。白话讲就是不干正事,天天吃喝玩乐。

李元婴在山东滕州被封为滕王,跑到江西当洪州都督后,从苏州带了一班歌舞班子,整天在府里搞派对。

他觉得都督府还不够尽兴,干脆在赣江边建了座豪华阁楼,专门用来歌舞作乐。因为他是滕王,这楼就叫滕王阁。

李元婴有点艺术天分,会画蝴蝶,懂音律。他画的"百蝶百花图",每根蝶须、每只蝶眼都纤毫毕现,可惜这点才气全用在吃喝玩乐上了。

唐高宗李治看不下去,给他写信诫勉,没用。后来直接削减他的随从和封地人数,把他赶到滁州安置

李元婴在南昌呆的时间不长,留下的政绩为零,这座楼如果没有后面的故事,早就在历史里消失了。

转折点发生在22年后。

公元675年,26岁的王勃路过南昌,他父亲因为他惹的祸被贬到交趾(今越南),王勃去探望,顺道经过洪州。洪州都督阎伯屿刚修好滕王阁,九月九日重阳节摆宴,邀请王勃参加。

阎伯屿有个小心思,他女婿吴子章提前写好了一篇序文,阎伯屿想在宴会上让女婿露脸。所以他假模假式地让宾客们写序,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推辞。

王勃不懂规矩,提笔就写。

阎伯屿当场变脸,甩袖子离席,躲到后面派人盯着王勃写什么

小吏第一次汇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伯屿撇嘴:"老生常谈。"第二次汇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伯屿不说话了。第三次汇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伯屿跳起来:"这是天才!"

王勃画像

773个字,40个成语,37个典故。王勃用一个下午,把李元婴的歌舞楼变成了文化地标

李元婴建楼是为了享乐,王勃写序是为了求个前程,谁都没想到会流芳千古。一个败家皇子,一个落魄书生,阴差阳错成就了江南第一名楼。

一句民谣绑架了全城

南昌有句古谣,流传了上千年:"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

"藤"谐音滕王阁,"葫芦"是装宝贝的容器,"塔"指绳金塔,"豫章"就是南昌。这句话的意思很直白,滕王阁和绳金塔要是倒了,南昌的人才和财富就都没了,城市就完蛋

你觉得这是迷信?地方官不这么看。

古代中国人信风水,人口聚集的地方要有"文笔峰",就是最高的标志性建筑,用来聚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滕王阁建在赣江边,被称为"水笔",还有句俗话:"求财去万寿宫,求福去滕王阁。"

这套说辞把滕王阁的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不再是一座普通建筑,而是南昌城的命根子

历朝历代,滕王阁的命运和时局紧密挂钩。

唐大中二年(848年),大火烧毁,第二天江西观察使就开始重建,当年八月完工。宋大观二年(1108年),年久失修塌了,侍郎范坦立马重建,还扩建了规模,增加了"压江""挹翠"两个亭子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叛乱,滕王阁毁于兵火。等朝廷平定叛乱,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陈洪谟马上重建。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围攻南昌三个月,滕王阁又烧没了。等战事平息,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西巡抚刘坤一又主持重建。

你发现规律没有?乱世就毁,盛世就建

对统治者来说,重建滕王阁是一个政治信号,局势稳定了,我有钱有人有能力了。不建不行,老百姓会觉得政府靠不住,风水破了,人心就散了。

这座楼不是你想建就建,不想建就不建的。它被一句民谣绑架了,成了历代地方官的必答题

清朝巡抚们的疯狂竞赛

康熙年间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到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27年里滕王阁烧了五次,又建了五次

第一次,康熙十八年,大火,安世鼎重建。

第二次,康熙二十一年,大火,安世鼎又建。

第三次,康熙二十四年,大火,中丞宋荦建。

第四次,康熙四十一年,大火,江西巡抚张志栋建完立刻上奏朝廷,康熙大喜,亲笔抄写董其昌版《滕王阁序》赐下来

第五次,康熙四十五年,大火,只有"御碑亭"幸存,巡抚郎廷极赶紧建。

木结构建筑确实容易着火,可这频率也太密集了。27年五次火灾,平均五年多一次。有没有可能是人为纵火后立功重建的?史书上没明说,我们也不好下定论

有一点可以确定,重建滕王阁是地方官往上爬的快速通道

张志栋画像

张志栋的案例最典型。他建完后马上报告皇帝,康熙御笔赐字,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在皇帝面前露脸了,你的政绩被认可了,你在官场的分量一下子就重了

宋大观二年(1108年),范坦重建的那次更夸张。他不光建阁,还扩建规模,增建两个亭子,搞出一个建筑群,被后人称为"历代滕王阁之冠",这成了后来官员攀比的标杆。

你看,重建滕王阁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它是一次展示财力、动员能力、文化品位的机会。建得好,升官有望;建得差,乌纱帽不保

明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陈洪谟重建滕王阁,"阁凡七间,高四十有二尺,视旧有加"。吏部尚书罗钦顺亲自撰写《重建滕王阁记》,这份荣誉,值多少钱都买不来。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滕王阁又毁于大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晋和大中丞王佐发起募资重建,捐款的人都能把名字刻在碑上

这是什么?这是政治站队,是表忠心,是争取在官员圈子里混脸熟。

29次重建,每次都是一场权力游戏,谁抢到这个机会,谁就能在政治生态里占据优势

5A景区背后的经济账

1926年,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城,滕王阁连同南昌大片街巷化为焦土,这是第28次毁坏。

此后63年,滕王阁一直是一片废墟。

1983年,改革开放进入第五个年头,南昌市决定重建滕王阁。

这个决定不容易,当时国家穷,地方财政更穷。建一座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的仿古楼阁,得花多少钱?保守估计上亿。

关键是1942年梁思成留下的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还在,宋代《营造法式》也有完整记录。技术上可行,钱从哪来?

南昌市成立了重建委员会,筹建小组,四处筹款。1985年10月22日重阳节正式开工,1989年10月8日重阳节建成。四年时间,第29次重建完成

这笔账划算吗?

我们往后看。2004年,滕王阁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18年,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门票45元一张,每年游客量数百万

这还只是门票收入,周边商业、餐饮、住宿、文创产品,整条产业链的收益是门票的好几倍。滕王阁成了南昌最强的城市IP,每年给地方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至少几十亿

更绝的是2020年推出的"背诵《滕王阁序》免门票"活动,到2025年2月,已有13万多人挑战成功

这个营销案例被写进教科书。它把文化变成体验,把游客变成传播者,把滕王阁从一座建筑变成了"活态文化场域"

算经济账,投资上亿,10到15年收回成本,之后就是纯赚。

算文化账,滕王阁是南昌的象征,是江西的名片,这个价值没法用钱衡量。算政治账,重建滕王阁是历届南昌领导班子的政绩,这个分量比任何数字都重

1983年那个决定,看起来是赌博,其实是精准计算。当年的决策者可能没想到滕王阁能火到今天这个程度,可他们知道历史文化是可以变现的

29次重建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文化如何变现"的教科书。李元婴建楼是为了享乐,地方官重建是为了政绩,现代人重建是为了经济效益。动机不同,结果却惊人一致,每个人都抢着修

你现在明白了吧,滕王阁为什么烧了29次还有人抢着建,不是情怀,不是传承,是一笔明明白白的账

参考资料:

人民网:《滕王阁:千年名楼的29次涅槃重生》(2018年10月)

新华网:《滕王阁景区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8年10月29日)

央视网:《滕王阁"背诵《滕王阁序》免门票"活动受热捧》(2025年2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历史   专家   南昌   康熙   大火   江西   豫章   赣江   地方官   巡抚   政绩   门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